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班级:环境 138 班学号: 201305114817 姓名:田下下指导教师:王阿依一、徽派建筑考察考察时间: 2016年 4 月 11 日 2016 年 4 月 18 日考察地点: 安徽黟县的古村落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考察目的: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直观感受, 提高了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从民俗民风中感知 “ 场所精神 ” 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 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魅力。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 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并在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1、对西递周围环境的了解西递,别称西川,安徽黄山市黟县辖镇。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位于黄山南大门43 公里,黟县城东 8 公里处,面积 77 平方千米。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 幢、祠堂 4 幢、牌楼 1 座,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荣升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相继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连战、安南、泰国王储等中外领导人和中外媒体来访,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 个地方”前十名、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魅力指数全国第七等桂冠。2、对徽派建筑风格认识实习的十天时间里, 在老师、导游的帮助下, 我们对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2.1徽派建筑的形成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 干栏式 ” 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 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 “ 楼上厅 ” 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 干栏式 ” 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 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 中原的 “ 四合院” 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 “ 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 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 贾而好儒 ”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2.2徽派建筑的特点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 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 天人合一 ” 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 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 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 “ 封火墙 ”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 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 “ 井” 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 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4 种类型:凹型、口型、 H 型、曰型。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 “ 一颗印 ” , 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 天井两侧各建廊房, 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H 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2.3徽派建筑的工艺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 冬瓜梁 ” ,两端雕出扁圆形 (明代)或圆形(清代) 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 雀替(明代为丁头拱 )、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 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 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 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2.4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人们日常行为完全被纳入儒教礼仪规范。建筑的格局与形式, 当然地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的侵扰,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筑,往往是以家族、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居第之中,亦严格遵循宗法家族的孝悌伦理和礼乐秩序, 按照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 营造出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天人合一 ” ,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 “ 天人合一 ” ,这里的“ 天” 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生活在 “ 理学文章山水幽 ” 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 溪水及其支流的 “ 细胞” 。 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2.5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 闭塞偏远。 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3、徽派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徽州古村落数、古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具有极大的建筑艺术价值,二、苏州博物馆考察时间: 2016年 4 月 19 日 2016 年 4 月 23 日考察地点: 苏州博物馆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考察目的: 观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 从外形到内部功能分析, 可以用于以后的设计中去。1、对苏州博物馆的了解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999 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 年 10 月 6 日,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占地面积约 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 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 平方米,投资达 3.39 亿元。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 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苏州博物馆考究和内部构思, 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 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 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 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 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图 2 3、展厅分布设计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博物馆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常设展厅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都安排在院落地下室。苏州博物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