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近五年中考语文阅读议论文阅读2010(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5 题。 (10 分)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 ,有删改)13请说出第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3 分)14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3 分)15请结合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4 分)(13 “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 (表面意 1 分,深层意 2 分。 )14林语堂的观点是: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的观点是: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者同意林语堂的观点,认为黄山谷的观点有点过头。 (二人观点各 1 分,作者态度 1 分。如作者态度只说一个方面不给分。 )15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也对) 。杨绛的例子是正面的,古人今人的例子是反面的,通过正反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 (论证方法 2 分,分析 2 分。 ) )2009(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214 题。 (10 分)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 郭兵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 “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这 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功夫熊猫” 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 GDP的 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 20%,我国则刚刚超过 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2、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3 分)13、文章第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 分)14、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4 分)12、国家已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或正在积极制订中;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有了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将更为坚定的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了文化内涵,中国经济将发展得更好。13、1)我们没有很好的珍惜、保护、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别人利用了我们的文化资源,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和文化交融,效益是巨大的;)我们必须重视、振兴我们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经济建设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 (或:从文化自身的角度来讲,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 ;文化衰弱“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振兴文化比振兴经济更重要。 )2008(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214 题。 (10 分) 生命的韧性 汶川震后,关于生命的故事,悲喜交合,读来令人唏嘘感叹。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那些感人肺腑的细节,让我们有一种直面鲜血和伤痛的震撼。 生与死,这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平常得甚至让人提不起谈论的兴致。然而,汶川大地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所牵引出来的生死话题,却重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严密的逻辑,只要一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泣不成声。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 灾难来临时,很多人猝不及防,死神没有给他们留下太多的机会。但在乱石瓦砾的覆盖之下,生命残存的意志却从未向死神屈服。是的,千斤压顶之下,人的生命显得那样脆弱不堪。然而,也正是在困难重重之中,人的生命又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正像那个叫何翠清的 13 岁女孩,地震时她惊觉脱险,但她并没有因为死亡的恐怖而独自逃生,而是勇敢地冲入死神的魔爪,与之抢夺生命。即使在她与同伴被困废墟的情况下,小女孩还是顽强地坚持“活”的信念,并最终获救。在生命与死亡的对峙中,不是希望驱走恐惧,就是恐惧扼杀希望。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在灾区现场,生命对于生命的呼唤、安慰以及拯救,才使人间许多奇迹得以发生。地震灾难的噩耗传来,各行各业的人们瞬间变成了救援者,纷纷奔赴抗灾一线。灾难的狰狞面目没有吓倒他们,路途上的千难万险没有阻遏他们,他们的善良与悲悯、无私与执著,将他们变成了无敌的斗士。夜以继日,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在这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死亡的抗争中,生命的韧性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已经消逝的数万生命,已成为我们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伤痛。然而,无数人在与死亡擦肩中越挫越勇,使生命焕发出绚烂的光彩。让我们记住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远走的生命,也记住在地震中更加坚强的生命。 (选自光明日报08.05.28,有删改) 12.“这是真实生命的真实力量”一句中,两个“真实”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3 分) 13.文章第三段写小女孩何翠清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 分)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命的韧性”的理解。 (4 分) 12 (3 分)第一个“真实” 指“血淋淋的真实境遇”,主要指客观方面(1 分) ;第二个“ 真实”指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生命的韧性,它能震撼灵魂、击打心灵,主要指精神方面(2 分) 。13 (3 分)小女孩何翠清在困难重重之中释放出坚韧不拔的力量的事迹非常真实典型(1 分,也可简要叙述) ,很好地证明了“生命的韧性”这个观点(2 分) 。14 (4 分) (1) (2 分)从受难者角度:生命脆弱,但生命又无比坚强,对自己而言,面对灾难,只有正视现实,充满“活” 的信念,才能战胜恐惧。 (“ 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死亡的恐吓不会让生命自我萎缩 ”也可) 。 (2) (2 分)从救援者角度:生命的韧性还需要他人的支撑,救援者以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着受灾者的生命潜能,也磨砺着自己的生命力。(如果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只从标题的作用角度答题,得 1 分)2007(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5 题。 (9 分)独处与思考石庆华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13 “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3 分)15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 分)13这句话中“无知的人”处于“闲暇”时,虽独处却不思考,会导致精神的死亡,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意思对即可)14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适宜思考):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需要独处)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