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第3页 / 共112页
第4页 / 共112页
第5页 / 共112页
第6页 / 共112页
第7页 / 共112页
第8页 / 共112页
第9页 / 共112页
第1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植物界(Plantea),目的和要求: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对植物各类型的基本特征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孢粉分析应用的全过程,了解孢粉的形态和结构。重点和难点:植物各类型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概述,植物是适应了陆地生活,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真核生物。,一、茎,1茎的类型,茎因生长习性不同可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和匍匐茎。有些植物除地上茎外,还有埋在土中的地下茎。,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茎的类型,根据植物茎质地又可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木本植物为多年生,茎可次生增粗。乔木:高大并有显著的主干;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分枝接近地面或从地面丛生;藤本:具攀援或缠绕茎的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有一年生或多年生,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乔木,灌木,藤本,2茎的分枝,二歧分枝:比较原始,顶端生长点平均分成叉状的两个新生长点。单轴式分枝:较进化,有明显主轴和较细侧枝。合轴式分枝:最进化,具曲折的分枝系统,使树冠展开,枝叶繁生,光合作用面积增大,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枝方式。,1-等二歧分枝;2-不等二歧分枝 ; 3-单轴式分枝;4-合轴式分枝,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叶的组成 叶片、叶柄、托叶 叶柄上只由一个叶子的称为单叶 植物的叶包括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如果三者具全则叫完全叶;缺少其中一个或两个部分的叶叫不完全叶。,托叶,叶脉,叶片,叶柄,二、叶,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单叶:在一个叶柄上只有一个叶片; 复叶:有两个以上叶片。根据复叶中小叶片的排列方式可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和三出叶等。,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叶片在枝上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有轮生、对生、互生、螺旋生等,1叶的排列方式,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螺旋生叶在茎上螺旋状排列,比较原始类型;互生茎的每个节上只生一叶,各叶交互而生;对生茎的每个节上有两个叶,相对而生;轮生茎的每个节上着生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叶作轮状排列。,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图4-2 单叶和复叶及叶的排列方式 1-完全叶;2-单叶;3-奇数单羽状复叶;4-偶数单羽状复叶;5-单身复叶; 6-二次羽状复叶;7掌状复叶;811-叶的排列,2叶脉,叶脉是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通过叶柄或叶的基部与茎的维管束相连。中脉:通过叶片的中央向前直达叶尖。主脉:如叶脉为几条粗脉,则称主脉。侧脉:在中脉或主脉两侧分出的许多小叶脉。细脉:从侧脉上分出的小叶脉。邻脉:有的侧脉直接从羽轴生出。脉序:叶脉在叶片中的分布方式。,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单脉 :叶片中只有一条叶脉自基部伸达顶端,常见于原始高等植物;扇状脉 : 叶脉几次二歧式分叉,成扇状展布叶面,常见于蕨类植物;平行脉 : 叶脉自基部伸出,伸至叶面彼此平行,至叶顶端汇合,单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 。弧形脉: 叶脉自基部伸出,叶脉在叶面呈弧形分布,至顶端汇合;,常见脉序,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羽状脉: 侧脉自中脉伸出呈羽毛状排列,侧脉可分叉或不分叉; 网状脉: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特征 。简单网脉:侧脉二歧式分叉,分叉后相邻的脉互相连接成网状;复杂网脉:侧脉单轴式分叉结成网,也叫重网脉,不连成网的细脉称盲脉。掌状脉 : 叶内有几条等粗的主脉,自基部一点射出。,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图4-3 脉序类型 1-单脉;2-扇状脉;3-放射脉;4-平行脉;5-弧形脉; 6-羽状脉及邻脉;7-简单网脉;8、9-复杂网脉,叶的形态-外形 几何形态,3叶的形态和结构,长阔近等,长大于阔 11.5倍,长大于阔 34倍,长大于阔 5倍以上,最宽处 近叶的 基 部,最宽处 近叶的 中 部,最宽处 近叶的 顶 部,阔卵形,卵形,披针形,针形,圆形,阔椭圆形,长椭圆形,倒阔卵形,倒卵形,倒披针形,剑形,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叶的形态-叶缘 具叶外缘的完整程度有:锯齿、波状直至全裂等,3叶的形态和结构,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叶尖:尖、圆、截等 叶基:楔、心、圆等,3叶的形态和结构,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各种形状的树叶及其叶脉(1),各种形状的树叶及其叶脉(2),各种形状的树叶及其叶脉(3),三、植物界的分类,植物界可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孢子植物:以孢子繁殖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以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苔藓植物门 D-Rec.,原蕨植物门 S-D,石松植物门 D-Rec. 节蕨植物门 D-Rec. 真蕨植物门 D-Rec. 前裸子植物门 D2-P,种子蕨植物门 D3-K1,苏铁植物门 C2-Rec. 银杏植物门 P-Rec. 松柏植物门 D3-Rec. 买麻藤植物门 J2-Rec. 被子植物门 J3-Rec.,孢子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第四章第一节,概 述,第二节 苔藓植物(Bryophytes),根:无真根,只有由单列细胞组成的丝状根,起固着和吸收作用。茎:没有维管束输导组织,仅分化成皮部和中轴,中轴的输导能力很弱,主要起支持作用。叶:由一层细胞组成,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直接从外界吸收水分和养料。叶脉:叶内无叶脉或只有一条类似中脉的中肋,起支持叶的作用。,根据植物体的分化程度,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分为苔纲(Hepaticae)和藓纲(Musci)两类:苔藓类植物化石较少。1982年,在我国河北怀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中,发现了可能属于苔类的化石龙风山苔(Longfengshania),距今8.6-9亿年。藓类植物体较大,叶多呈螺旋状排列于茎上,不分背、腹侧,茎内常有中轴,叶内有中肋。通常将形态与现代藓类植物相似的化石,统称为似藓(Muscites),自古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如产于法国上石炭统的多丝似藓(Muscites polytrichaceus) 。,第四章第二节,苔藓植物,藓纲,龙凤山苔,黑藓属,多丝似藓,第三节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s),生活方式:有输导组织维管束,除裸蕨纲外,有根、茎、叶的分化。地史分布:出现:志留纪晚期(S3)繁盛:石炭纪、二叠纪(C 、 P)衰退:中生代晚期(Mz3)现代的蕨类植物多为草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分类: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和真蕨植物门。,鳞木,科达,芦 木,一、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植物体小而简单,多为草本,无根和叶。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刺状、鳞片状突起;地下横卧根状茎:具假根,茎有原始维管束,为原生中柱。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图4-7 原蕨植物门化石代表 1-Rhynia major(大型瑞尼蕨), D1;2- Zosterophyllum (工蕨),植物体复原,D1; 3- Psilophyton (裸蕨),D1-2,原蕨植物及其生态,泥盆纪自然景观,裸 蕨,裸 蕨,双 扇 蕨,裸蕨植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地史分布:出现:晚志留世(S3)繁盛:早、中泥盆世(D1-2)绝灭:晚泥盆世(D3)意义:原蕨植物是陆生高等植物发展演化的起点。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但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二、石松植物门(Lycophyta),有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茎:二歧式分枝。叶:针形或披针形,多呈螺旋形排列。单脉,少数为两条脉。具叶舌或无。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腋或叶的腹面近叶腋处,有的聚集成穗,形成孢子叶穗顶生枝端,孢子同型或异型。,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石松植物,叶座 鳞木叶的基部膨大,脱落后留在茎表面上的痕迹 在茎上螺旋状排列 叶座多样,叶痕心形,其中央为维管束痕,两侧为气管痕。叶座上常有中脊和横纵纹。叶座形状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叶座,叶痕,束痕,通气道痕,叶座,中脊,横纹,Lepidodendron(鳞木),石松植物,巨鳞木,拟仙人掌鳞木,石松纲植物,封印木,鳞木,图4-8 石松植物门化石代表 1-Leptophloeum rhombicum,(斜方簿皮木),1,D3; 2- 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 (猫眼鳞木),1,C-P; 3- Lepidodendron的复原图及其叶座 (自中国古生代植物,1974),地史分布:出现:早泥盆世(D1)繁盛:中、晚泥盆世(D2-3)衰退:二叠纪后期(P3),中生代(Mz)以来仅存少数属种。意义:古生代的石松植物(主要是鳞木目)生长在湿热的海滨低地或沼泽中,成为石炭纪的重要造煤植物之一,现代石松植物都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三、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植物体为木本或草本。茎:单轴式分枝,明显分节,分为节与节间。节间表面具有纵向平行的纵肋和纵沟。大部分具管状中柱,形成髓腔。叶:小,轮生于节上。孢子囊:着生于孢子囊柄上,并聚集成孢子叶穗,长在茎或枝的顶端,绝大多数为同型孢。,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节蕨植物,发现于陕西延长县的Neocalamites,木贼,现生木贼,芦木,图4-9 节蕨植物门化石代表 1- Sphenophyllum(楔叶),D3-T1;2- Calamites的髓模示意图; 3- Annularia(轮叶),C2-P;4- Lobatannularia(瓣轮叶),P;5- Neocalamites(新芦木),T-J2,地史分布:出现:早泥盆世(D1)繁盛:石炭纪、二叠纪(C 、 P),以乔木类型为主,亦是当时的成煤植物。衰退:中生代(Mz),现代仅存草本Equisetus(木贼)一属。,木 贼,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四、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真蕨植物门大多为多年生草本,但一些热带树蕨,可高达十几米。茎:不发育,除树蕨类,都为根状茎。叶:大型羽状复叶,少数掌状复叶或单叶。叶柄分裂二歧合轴式和单轴式。叶脉羽状或扇状,少数网状。孢子囊:生殖叶背面或边缘,不形成孢子叶穗,在叶上聚集成孢子囊群,少数散生。多为同型孢,少数异型孢。,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真蕨植物,大型羽状复叶,蕨类植物的繁殖器官,枝脉蕨 Cladophlebis,Danaeopsis,大型单羽复叶,小羽片长而大,基部下延成耳状,中脉很粗,侧脉自中脉以锐角至边缘,且相互连结成网状。耳状部分的侧脉自羽轴上生出 晚三叠世,中脉,邻脉,耳状部分,独板支脉蕨,真蕨类,图4-11 真蕨植物门化石代表 1- Pecopteris (栉羊齿),2.1,C-T;2- Cladophlebis (枝脉蕨),1,P-K; 3- Danaeopsis(拟丹尼蕨),T2-3;4- Dictyophyllum (网叶蕨),T3-J2; 5- Clathropteris (格子蕨),T3-J2;6- Coniopteris(锥叶蕨),J-K1,地史分布:出现:早泥盆世(D1),为原始类型。繁盛:石炭、二叠纪(C 、 P),与石松植物门,楔叶植物门及种子蕨植物门一起组成晚古生代植物群。中生代亦很繁盛,现在仍有大量属种。,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五、前裸子植物门 (Progymnospermophyta),前裸子植物具有蕨类和裸子植物间过渡类型的特征,其解剖结构属裸子植物类,但以蕨类植物繁殖方式繁殖。植物体为乔木或灌木,具次生木质部,管胞壁上具有圆形具缘纹孔,有孢子囊,同胞或异孢。它们生存于早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分为无脉树目、古羊齿目和瓢叶目。,第四章第三节,蕨类植物,第四节 裸子植物(Gymnosperms),孢子: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密生在孢子体上。小孢子(花粉粒)有的能萌发花粉管,由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裸露在大孢子叶上,形成的种子裸露而无果实。根: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多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具有强大的主根,枝条常有长枝与短枝之分。叶:大型的羽状复叶、带状单叶和小型的针状、鳞片状和扇状叶,在长枝上呈螺旋状排列,在短枝上呈枝顶簇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