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林水稻常见问题调研第一,播种量不能太大。俗话说:壮不壮,播种量。据我们调查,多数农户公顷购种量都在 70 斤左右,有的甚至80 斤、 90 斤。播种量太大,不仅造成浪费,投入也相应增加。其实当前的水稻生产,不应该提倡高投入高产出,而更应注重节本增效。另外,播种量过大,苗肯定瘦弱、细长、抗病能力差。其实秧苗的壮与弱,将直接影响移栽后的返青快慢,分蘖早晚, 长势好坏以及产量高低,因此说培育壮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前提。壮苗的标准大致为:秧龄 3540 天,苗高 1520 公分,秧苗生长整齐一致,植株个体间差异小,无病虫害发生,叶片短、 宽、厚,不软不披, 叶色绿中带黄,叶枕距短,茎呈扁蒲状,粗壮而有弹性,用手触摸有挺实感,压倒后能迅速弹起,根系发达,短白而粗壮,单株白根数1520 条,无黑根、 烂根, 发根力强, 植伤率低, 光合能力与抗逆性强,插秧后返青快等。正常情况下,用 434 孔的钵盘育苗,按9*6 的方式插秧,一公顷400 盘左右就足够,如果按9*5 的方式插秧,一公顷470 盘左右也足够了。去掉损失,一公顷500 盘其实完全够一垧地插秧用了。稀植壮秧要求,每盘一两干籽,因此一垧地50 斤种子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垧地多用20 斤种子,就增加了60 元左右的投入,如果全市按15000 公顷水田计算,那将浪费30 万斤种子,增加近百万元的投入,多么惊人的浪费。第二,水稻催芽工作依旧不容忽视。据我们调查,目前全市至少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水稻只浸种不催芽,便直接播种下地。实践证明,催芽播种,出苗快而整齐,可减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培育壮秧,防止烂种,提高成苗率。而不催芽的种子下地后,出苗相对要晚35 天,并且苗严重不齐,其实催芽方法很简单,目前多为火炕催芽法。只要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芽的技术要领,并注意经常翻动种子,一般经过23 天就可以出齐芽。 高温破胸是指在3032 度的高温下, 使种子在12 天内破胸露白, 适温催芽是指种子破胸露白后,将温度降至25 度左右, 经过 1214 小时,使芽长至0.2 公分左右。注意催芽要做到快齐匀壮。快是指要在3 天内催好芽; 齐是指芽长要整齐一致,壮是指幼芽粗壮,根芽长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清香,无霉粒。第三,炼苗始期不能太晚。炼苗是预防水稻立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立枯病的发生与早春气温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连续出现10 度以下低温或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时,极易发病。当前多数农户存在炼苗始期延迟的现象。当一叶一心期床内温度超过30 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秧苗素质,削弱了秧苗抵御低温的能力,一旦遇不良天气,会加重立枯病的发生程度。由于炼苗时间延迟或不炼苗,再加上播种量大,往往就会形成牛毛苗,绒密、苗细高、 叶片过长, 娇弱, 浇水后披叶, 茎细软无弹性, 叶枕距大, 叶色浓绿, 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差, 易得病, 移栽时根系极易受损伤。因此要想培育出壮苗,必须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通风炼苗,刚开始在床背面小通风,随着温度、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通风量,当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12 度以上时可揭膜完全通风。苗炼好了,秧自然壮,这也为水稻后期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秧好半年粮,壮秧三分收。第四,不要忽视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工作。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无论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发生,轻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败, 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证育苗成功的关键一环。立枯病的症状多种,但我市多为打绺青枯, 一般在稻苗三叶期前后发病,开始时稻苗不吐水,而后突然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松针状,略呈青灰色,根变褐,根毛少,茎基部变褐死亡。导致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秧苗素质差,另一方面就是环境条件不适宜。我市4、5 月份正值气温低、温差大的阶段,如遇寒流或低温伴随阴雨连绵而使得光照不足,或冷后暴睛而温差变动过大,都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水稻是喜温作物,其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3 度,三叶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2 15 度以上,而病菌在10 度以下都能侵染、繁殖,所以,秧苗期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 温差变幅越大,越易得病。立枯病的防治包括选择苗床地要高爽,播前用苗病清等药剂拌种,注意通风炼苗等,一旦发病或遇低温,及时喷施快丰收等药剂防治。第五,防止出现水稻烂种问题。生产上水稻烂种时有发生,其发生原因也很多,有的是由于种子质量差或贮藏不合理,使种子的生命力减弱或失去生命力;有的是由于浸种催芽过程中发生了烧种烧芽现象;有的是由于秧板过硬或过软,发生了芽干或淤种现象,也有的是由于播种后低温持续时间长,种子腐烂而死或长期深水缺氧闷死。防止水稻烂种的措施也很多,像注意播芽率高的种子,严格掌握种子处理技术要求,适期播种,棚内注意保温,管好水层等等。第六,苗床营养土用量要适宜。当前水稻育苗应用苗床营养土已经非常普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部分农户营养土的使用量也在逐渐增加,有些营养土内除含多种养分外,还含有防病治病的药剂,因此土量加大时,药量也相应地加大,当药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会产生药害。 苗床药害最突出的现象就是苗不爱长,有的甚至到本田后都不爱长、不爱分蘖。这样直接影响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肯定会有所减少。另外,多数农户都用拌有营养土的床土做复土,这样做极其错误,极易产生药害,影响出苗及生长发育。第七,施肥既要做到全层深施,又要做到科学配施。全层施肥是在翻地后耙地前,将肥料均匀地施到田间,经过耙地把肥料混合在1012 厘米的耕层中。这种施肥方法氮肥利用率高,损失少,比表层施肥利用率可提高20% 左右。由于肥料均匀混合在耕层中,不仅生育前期能供给植株养分,而且养分供应能达到幼穗形成期,这是一种省肥高效的施肥方法。各种养分对水稻的生长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其作用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增施氮肥能提高产量, 特别是在地力较低的条件下更为明显。但当氮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水稻生长效率明显下降。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水稻对磷、钾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重视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使营养元素间的比例协调,相互促进,有利于高产稳产。我市水稻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比例一般为2:1:3。水稻一生中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是不同的。比如水稻分蘖至穗分化期是水稻一生中吸收氮最多的时期,约占氮肥总量的65 70% ;返青至分蘖期占1520% ;穗分化至抽穗开花期占15 20% ,抽穗至成熟期占510% 。水稻对磷的吸收自分蘖开始至成熟吸收量差异不大, 吸收量最多也是分蘖至穗分化期。水稻对钾的吸收主要是穗分化至抽穗开花,约占60% ,其次是分蘖至穗分化期,约占35% ,也就是说分蘖至抽穗期水稻几乎吸收全部钾肥,抽穗后基本不吸收。因此生产上我们一再强调底肥深层施,追肥分次施。 一般翻地前施入氮肥总量的50% ,磷钾肥总量的60% ,耙地前施入氮肥总量的30% ,磷钾肥总量的40% ,缓苗分蘖期追施氮肥总量的10% ,拔节孕穗期追施氮肥总量的10% 。据我们调查,当前我市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翻地时不施肥,只在耙地时将底肥一次性施入,这样既做不到全层施,又做不到深层施,化肥利用率低, 当前我市水田中氮肥的利用率,大约在30-60%, 磷肥的利用率在12-20%, 钾肥的利用率在40-70%。本来化肥的利用率就不高,如果再不科学施用,那么利用率就更低了,这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生产成本,一举两不得。 另外生产上还存在施肥量过大但配比不合理的现象。据我市土肥站测土结果,常年公顷产量在1.5 万斤以上的中高产水田地块, 公顷应施入纯氮250-350 斤, 纯磷 100-150斤, 纯钾 100-150 斤,折合成尿素为450620 斤,二铵为220330 斤,硫酸钾为200300斤。而常年公顷产量在一万五千斤以下的低产地块,要考虑障碍因素,一般公顷施纯氮250斤左右,纯磷100 斤左右,纯钾100 斤左右。折合成尿素450 斤左右,二铵220 斤左右,硫酸钾 200 斤左右。如果是冷浆地或小井稻,应加大磷肥的施用量。其实无论是高产地块还是低产地块,适量增施肥量确实能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肥量过大,投入产出就不成比例,往往导致投入太多,收效太少。因此施肥一定要适量,配比一定要科学。第八 , 适时早插 , 尽量缩短插秧期。适时早插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延长营养生长期,提早分蘖 , 增加有效分蘖数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并能早拔节早出穗早成熟, 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 另外早插秧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 主茎基部由于受低温刺激能促进低节位分蘖发生,同时有效分蘖期时间较长,有效分蘖多,可确保达到目标穗数,。早插分蘖出生早,营养生长时间长, 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大穗形成而增加穗粒数,也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抗病抗倒伏能力。 适时早插, 即包括适时又包括早插。所谓适时就是在最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时期插秧;所谓早插就是在适期内可能插不完秧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要尽量早插,缩短插秧期。我市一般5 月 15-25 日为最适插秧期。近年来,由于自流灌区给水较晚,插秧期普遍延后, 像今年部分地方5 月 20 日才给水, 至少得 5 月 25 日以后才能动手插秧,如果是这种情况,一定要组织好人力尽量缩短插秧期,力争在5 月末插完秧。其实插秧的早晚对水稻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在插秧期内每晚插5 天,就要减产6% 左右的产量。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早插。第九,要提高插秧质量。插秧质量对秧苗的生根、返青的快慢、分蘖的早晚、产量的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插秧首先要按行距、穴距和每穴苗数的要求,实现确定的插秧规格,其次插秧要做到浅、匀、直。尤其是要注重浅。浅插是促进早返青早分蘖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插秧深度不宜超过3-4 厘米,这是因为浅插使秧苗根系和分蘖节位处于通风良好、土温较高、营养条件优越的泥层中,秧苗返青快,分蘖早。据测定表土3-4厘米的土温比6-8厘米的土温要高2 度左右。如果插秧过深,秧苗因不能萌发而休眠,分蘖节位便伸长,形成所谓的地中茎, 出现二段根或三段根现象,直到接近地面,土温较高、通气较好时才能长出分蘖来。这样分蘖节位便上移,分蘖发生晚,而且养分消耗在地中茎的生长上,发根力差,常导致僵苗不长。另外浅插还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浅插使秧苗呈扇状散开,能截获更多的光能,提高了水稻前期生长的光能利用率,因此浅插是提高栽插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次浅插能减轻植伤, 有利于水稻早活棵、早返青和早分蘖。早出生的分蘖穗总粒数和成熟粒数多,有的甚至比主茎还要多,这对提高水稻产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插秧要尽量选择东西向而杜绝南北向。实践证明,东西向栽插要优于南北向栽插,这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东西行向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一是改善了稻株的受光状态,提高了光合效率。二是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由于阳光透入较多,透光时间也比南北行向的长,有利于稻田的水温和地温的提高,促进稻株生长发育。由于通风透光好,水分子蒸发快,傍晚以后温度下降也快, 扩大了昼夜的温差,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也降低了田间的相对湿度,有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行向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东西行向栽插。第十,要注意合理密植。 水稻的合理密植一般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而定。对于矮秆、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叶片挺直、群体透光好、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可适当密些,比如像今年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一号,就属于耐肥、抗倒、株型收敛、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因此插秧时一定要密植,最好采用9*4 的栽插方式。对于土壤肥力较高,施肥较多的地块可适当加大行距和穴距或者减少每穴苗数,以分蘖成穗为主。而在土壤肥力较低、施肥水平不高的田块,插秧密度要大些,每穴多插2-3株,以主穗增产。另外秧苗的壮与弱也决定插秧密度。壮苗每穴可少插1-2 株,靠分蘖确保产量,而弱苗分蘖势弱, 每穴可适当多插1-2 株, 以保证每公顷有足够的苗数。今年插秧前的一次低温,使多数苗床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水稻立枯病,因此插秧时一定要根据自家苗的秧苗素质确定插秧苗数,并且要在病情稳定后方可移栽。第十一,要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