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第3页 / 共152页
第4页 / 共152页
第5页 / 共152页
第6页 / 共152页
第7页 / 共152页
第8页 / 共152页
第9页 / 共152页
第10页 / 共152页
亲,该文档总共1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特性 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第四节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和遗传工程,一、遗传物质的鉴定二、基因组DNA和染色体三、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遗传物质的鉴定,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1928年英国人Griffith发现转化的现象 1944年very 等人证实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人利用噬菌体证实DNA是遗传物质3 1956美国人H.Fraenkel-Conrat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证实是遗传物质,有 荚 膜 菌落光滑 分泌毒素 致 病,无 荚 膜 菌落粗糙 无 毒 不 致 病,SSS三个血清型,RRR三个血清型,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转化实验(1)动物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型细菌,在其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具有遗传转化能力的物质,它能以某种方式进入型细胞,并使型细菌获得表达型荚膜性状的遗传特性,转化实验(2)细菌培养实验,转化实验(3)S型菌无细胞抽提液试验,Cncnc-micro,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II型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型细胞。,噬菌体感染实验,步骤,1:用含同位素35, P32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2:让T2感染上述大肠杆菌使其打是S35P32标记3: 让标记的T2感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上清液中含 15%放射性,沉淀中含 85%放射性,说明进入细胞的是DNA,是遗传物质,沉淀中含 25%放射性,以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含 75%放射性,DNA,说明进入细胞的是DNA,是遗传物质,植物病毒蛋白质和RNA可以人为地分开, 同时又可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具感染性的病毒.,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原始株 拆开 重建 感染 分离纯化,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结论,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朊病毒含有微量的核酸,仍未发现? 朊病毒仅由蛋白质构成 朊病毒的遗传物质为蛋白质?,亚病毒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为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 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等,羊搔痒症(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是一段DNA,第二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长链),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基因测序就是读出 A-C-G-T-G-G-A-C-G.,基因控制Pr因而控制性状,基因是什么?,Cncnc-micro,基因是生命的密码。 基因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决定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基因组(genome):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所有染色体及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称,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质基因2um质粒F因子 R因子 Col质粒 毒性质粒 降解性质粒,遗传物质类型,核染色体核外染色体(质粒),真核生物细胞核原核生物核区真核生物的原核生物的,线粒体 叶绿体,与组蛋白相结合,真核生物的核DNA,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由DNA和组蛋白(histone)构成,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 每一种组蛋白各二个分子,形成一个组蛋白八聚体,约200 bp的DNA分子盘绕在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核心结构外面,形成了一个核小体,染色体为双链环状的DNA分子(单倍体);,链环状的染色体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 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称为拟核(nucliod),其上结合有类组蛋白蛋 白质,原核生物的染色体,性质: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 存在方式:游离态或附加体 重组: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降解功能等。,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原核生物的质粒,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类型:严紧型松弛型,质粒所编码 的功能和赋 予宿主的表 型效应,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质粒的主要类型,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 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 (相当于雄性),无F质粒的 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质粒的常见类型,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2、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质粒。,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 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质粒的主要类型,抗性转移因子,抗性决定子,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 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 汞(mercuric ion ,mer) 四环素(tetracycline,tet )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 磺胺(Sulfonamide, Su)、 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 夫西地酸(fusidic acid,fus) 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 成簇地存在于抗性质粒上。,3、Col的质粒(Col plasmid),大肠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质粒的主要类型,编码大肠杆菌(E. coli)产生的大杆菌素为(colicins),的质粒。,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其中许多菌株含有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编码的质粒。,4、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 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其产物对宿主(动物、植物)造成伤害。,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 致病因子,质粒的主要类型,5、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质粒上携带有分解多种特殊有机化合物能力的因子。,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 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假单胞菌: 具有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如芳香簇化合物(苯)、农药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辛烷和樟脑等的能力。,质粒的主要类型,第三节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 转化 转导 原生质体融合,野生型: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没有发生任何突变的微生物。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如以A和B两个基因表示这两种物质的合成能力。遗传型A+B+ 突变型:野生型突变之后,丧失了合成某物质的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只能生长在完全培养基上,如以A和B两个基因表示其丧失这两种物质的合成能力。遗传型A-B-,根据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要存在差异,可分为:,所含的营养物质能满足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氮源、 碳源和无机盐等。(基础培养基),(一)接合(conjugation),通过接合而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就是接合子conjugant 研究方法:1946年J.Lederberg等采用E.coli的两株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为以后的微生物遗传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定义: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能进行大段的转移的过程,叫接合,1946年用E.coli的两个营养缺陷型所作的实验:,1、接合及其发现,A,B,供体菌 受体菌,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 (sex pili)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含有F因子的细胞:“雄性”菌株(F+),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不含F因子的细胞:“雌性”菌株(F-),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2. 机制,接合的具体过程,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a)F-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 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b)F+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F菌株 和F因子,可逆的,F+(“雄性”)菌株与F 相接触时,可通过性菌毛将F因子转移到F 细胞中,使之也变成F+菌株。 F因子以很高的频率传递,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并不被转移。,接合的几种杂交结果,1 F+ F,2 Hfr F,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该菌株与F 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 菌株高几百倍而得名,Hfr (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高频重组菌株,1. Hfr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在F因子处发生断裂,F因子位于环状单链DNA的两端,F因子的头先进入受体细胞,然后是细菌核染色体组,只有细菌核染色体组完全进入受体细胞之后,F因子的尾才能进入受体菌细胞,完成DNA的传递。 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全部转移过程的完成需要约120分钟。2. 由于种种原因DNA转移过程常会发生中断,所以越是前端的基因进入F 细胞的机会越大。F因子位于线状DNA的末端,进入受体细胞的机会最小,故这种接合引起转性的频率最低,但可以出现各种重组子。,接合过程:,接合中断试验与染色体图:,接合中断试验:由Wollman和Jacob首创(1955),首先认识了原核微生物染色体的环状特性。 原理:接合试验的DNA转移过程存在着严格的顺序性,在接合进行中采用定时人为中断的方法,可以获得呈现不同数量 Hfr 性状的 F 接合子,最后,根据F中出现Hfr菌株中各种形状的时间顺序(分钟),可以绘出较为完整的环状染色体图(chromosome map)。,a,b,c,d,e,利用HfrF-的接合过程,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 分散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基因型,以时间(分钟)为 单位绘制遗传图谱,该图谱是细菌染色体上基因顺序的直接反映。,3 F F-,F+ F,FF-与F+F-的不同:给体的 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一起转入受体细胞,R型活菌+S型死菌 S型活菌 定义:受体菌直接摄取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过程,称为转化。 有关名词: 受体菌:recipient/receptor,转化基因的接受者 供体菌:donor,转化基因的提供者 转化因子: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 转化子:transformant,将转化基因重组进入自身染色体组的重组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