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俗学 是一门社会科学,主要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 中流变的意义。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 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 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它包括对民俗事象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和民俗学史的研究与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 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 2、民俗的社会功能 从民俗的二重性,即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超现实的生命意识这一角度来看,民俗在社会生活舞台上 承担着如下三种功能:历史积存功能,社会和谐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首先,从历史纵深面看,民俗始终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们的功利性诉求相联系。民俗一直在努力地调整自身,以适应 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需求,并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延续中,起着维系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而其自身也披上了厚厚的 “历史铠甲” 。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创造与积累,民俗自身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层次感。通过这些积淀层次的分析,就可以 达到“以俗证史”的效果。 其次,从社会横切面来看,民俗作为一种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往往以其特有的整合功能,在区域一族群内部消除振 荡于无形,并以一种公众认可的稳定形式及宽松得当的调适度,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互相亲近感。细察之,这种社会和 谐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引导个人融向社会集体的导向作用(二)社会整合作用(三)向心力作用 最后,是民俗的审美娱乐功能。在民俗所具有的诸多社会功能中,愈到后来,审美娱乐功能愈是凸显。当论及个人主 动融入民俗的导因时,我们不难发现,早期人们主要是出于安全、社交、政治的需要而融入民俗社会的,后来则主要集中 于宣泄情感、愉悦身心的功能。时至今日,传统的民俗活动大多已被赋予浓郁的娱乐性质。事实上,娱乐性因素的确是它 们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正是人们在情感上有强烈投入的趋向,并在实际参与中产生了强烈而纯粹的娱乐体验,才构成了 众多民俗事象传承至今的最大动力。这种“艺术化”的民俗生活,正是“生活的艺术”所赖以产生的深厚土壤。 3、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关系 艺术本自社会生活中产生,又试图以艺术的方式影响社会生活。这样,我们不仅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 如何产生了艺术;而且还应关注某一艺术如何发挥了怎样的社会功能及其参与社会进程的整个过程。例如流传于济宁地区 的梁祝故事。 4、寒食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逃国难流浪于国外, 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家。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 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三百放火烧山烧 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 文公追恨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死那天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清明节习俗有:扫墓、 踏青、插杨柳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禁火吃寒食等。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旧传统的端午节。宋代,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义称“端阳” 。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 月节” 、 “女儿节”。山西人至今还有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或端阳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流传最 广的是纪念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的。楚王听信谗言将楚原消职放逐,在楚国被秦征服后楚原抱石块自沉汨罗江而死。传说 百姓因为爱戴、尊敬屈原,舍不得这位贤臣离去,曾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到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为了不让鱼虾 蟹伤害屈原之体,人们就把包好的粽子、鸡蛋扔进江里。年年祭祀,这逐渐发展成为赛龙舟,吃粽子为习俗的端午节。端 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饮雄黄酒,挂艾技菖蒲、吃粽子等。 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鼎足而立,为中国古老传统节日。中元节同时又和 清明节、寒衣节称为“冥三节”,所以也叫“鬼节” 。中元节的起源,人们有不少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源于道家的三元说。 至于佛家,则于中元节举行盂兰盆会,相传是源于目连救母之故。中元节还起源于农业社会中季节性的祭祀活动。当然, 商周之时除祭祖外还要尝新、聚宴,这也是由后代中元节继承了的习俗。另外,周代还有祭祀为国战死的战士灵魂之俗。 以卜祭祖、祭鬼之俗,才是中元的真正起源。中元节的习俗有:祭祖、祭孤魂;放河灯;扎纸品;佛家的盂兰盆会;道家: 道观作斋醮荐福,道士诵经济度饿鬼囚魂。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它与清明节、中元节统称冥三节。这天人们都要上坟烧纸,烧寒衣,故称寒衣节。民间 传说,这天所有鬼魂都放出来了,到明年清明才被收回。所以民间都在这天上坟祭祖。寒衣节,也称“送寒衣节”。另外也 与孟姜女传说有关。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 农御寒。谁知,丈夫已死在工地,且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哀号呼喊,感动了天地,哭倒了长城,找丈夫尸体, 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送寒衣节”便由此而流传下来民间送寒衣时,要在五色纸里夹一些棉花,为亡者作棉衣、棉 被使用。有的送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等,甚至还要做一套房子,瓦柱门窗具全。送寒衣时,凡属送 给死者的衣物、冥钞、房舍等,都必须烧掉,而且要烧得干干净净,这样才能化为阴曹地府的真东西。亡人才能使用。 5、艺术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艺术民俗学注重以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和田野实践的方法实现其研究价值。首先 ,它从一个相对 较小的区域出发,以生活文化整体观的思想去把握作为研究对象的具体艺术活动。这种对社区文化予以整体性解读的方 法能够提供一个平台,以便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中国艺术如何在不同层级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空间里存续、发展和变化 的这一基本问题。其次, 以田野作业为研究的出发点,实施从个案出发“ 以小见大 ” 的策略,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动态的 研究理念: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中才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必须集中关注并动态把握各种艺术 文本如何在区域文化空间中的存续、发展和变化,才能对之作出合理性的抽绎。 6、田野作业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处理和应用这些田野资料? 田野作业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增加对区域民俗生活及艺术活动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可能借此修正补 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毕竟,地方性知识存在于文化传承者的意识之中,只有持续而耐心地进行微观考察,才有望捕捉 到区域民俗的特有感觉,形成对于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尽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它使得艺术民俗学明显有别于一般书斋式研 究,因而是艺术民俗学研究的出发点,其意义之巨毋庸置疑。 田野作业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式的“ 采风 ” ,其目的也不应仅仅是获取资料,而是重新认知、理解艺术民俗背后生动鲜活 的民间生活,在阐释的层面将艺术民俗“ 还鱼于水 ” 。只有真正置身于田野之中,才有可能深刻理解民间生活的丰富性或复 杂性,提炼出各种地方性知识的内在文化逻辑,并进而领悟到艺术民俗的独特神韵,使自己对于各种艺术活动做出比较深 刻的理解和尽量完整的表达。 7、田野作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 当然是要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地点,设计调查方案,准备必 要的调查工具和技术设备。其次 ,注意现场观察与座谈访查相结合。再次 ,深入探究贯穿于众多艺术民俗事象之间的内在 文化逻辑。 其四 ,要慎重评判社区艺术民俗事象,保证调查的客观性。田野作业离不开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深切人文关怀, 即“ 同情式理解 ” 8、如何理解格林伍德“ 精神镜像 ” 理论? 这也正好印证了柯林伍德的“ 精神镜像 ” 理论, 他认为认识到自身正是自我认知心灵 的时刻,发现并不存在形成镜像的基础,即所谓主客体的区分,因为这一区分正是来自心灵本身的认识能力。它是心灵为 自己制造的一种幻象,而包含着区域划分的知识地图也是一种虚构,因为从根本而言,各种知识形式都是同一的,都是精 神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哲学。正是远古先民们对自己命运的无从把握,他们找到了自然界中可以依托的动 物作为想象中可以得到依靠和保护的神灵,从而幻化为自己部落或者村落的图腾。而那些所谓的生肖或者图腾也成为认识 自我的一个对应物,主体将自身的认识投射到那里,试图从那里得到对自己的启示。所谓的“ 镜子的镜子 ” 。 9、对丑类吉祥物的深度认识(论述)龙之所以最终成为百姓吉祥物,是因为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无知后的想象杂糅,是主体 精神的焦虑产物,导致生理性恐惧,因为对自然认识的缺失,使得还在人类童年的思维方式将未知事物幻化为无所不能的 神,并借助趋吉避祸的乡民意愿和朴素的灵感,使其具有吉祥的力量,从而完成了一场化险为夷的设计。这从其它丑类吉 祥物,比如蝙蝠、蟾蜍等看似丑陋不堪的动物在乡民眼中却成功成为流行吉祥符号有着殊路同归之效。在相似的精神镜像 之后,袒露的无疑是民族性的集体潜意识,即对吉祥的整体追求。 10、什么叫服饰民俗?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如果说,住宅建筑隔离出人类的 生活空间,使抵御风寒、保障人身安全有了可靠的凭依,而服饰的出现则为人们在更广阔的活动空间里(如狩猎、打渔、 种植等),提供了这种保障。 11、什么叫饮食民俗?饮食民俗主要是指人们对各类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常规。 其中内容较为丰富繁杂,既包括烹调原料的开发,膳食结构的调配,炊饮器皿的择用,工艺技法的实施,养生食闻的认识, 筵席宴赏的铺排,风味流派的形成,烹调理论的孕育,也涉及到酒楼商招,厨师行话,民族食风,饮食禁忌,饮食情谊等 12、社会民俗包括那几大要素?社会民俗,国际上又称为“ 民间社会传承” ,主要包括家族与亲族、村落社会、民间组织团 体等方面的内容。它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社会生活的进行,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活的 进程。 13、如何理解村落在家族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村落,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因为地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一般所 使用的 “ 村落 ” 概念,既是指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有时还 指称一种制度性的人群组织类型。 村落公共设施的共享与保护。主要包括公共道路、水源、墓地、集体活动场所、公共建筑等。一般说来,它们是由全 体村民缴纳粮捐,付出劳役而得以形成的,因而供全村人共同享用,由他们共同保护。有些公共设施还成为一个村落的标 志或象征,村人不惜以死抗争而使之保全。 村落管理体制和乡规民约。为了维护村落家庭之间的团结和睦,有效地制约和协调村落成员之间、村落和村落之间的 关系,各个村落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均程度不同地创造了一整套管理体制。 14、 “神判”是怎么回事?试描述之。 “ 神判 ” 是指在村落共同体中出现混乱事件时,将当事人所诉说的是非、真伪,交由“ 神 ” 来判定,以使村落恢复正常秩序。 比如村里发生了偷窃、强奸、互相控告等事件时,又没有准确证据和证人,便只能通过捞油锅、喝血酒、上刀梯、咬犁铧 口、踩火练等方式验证。若身体未有损伤反映,则为纯洁。“ 神判 ” 中经常有冤案发生,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自有其内在 原因。这既是一种拷问手段,能起到一种类似测谎仪的作用,有时能促使真犯认罪服判;同时它还是一种“ 普法 ” 宣传,大 张旗鼓地对这一事件进行渲染,本身就具有警诫村人预防犯罪的功能,从而有效地维护村落的正常秩序。 15、你认为家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试阐述家谱的历史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