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6页
第2页 / 共216页
第3页 / 共216页
第4页 / 共216页
第5页 / 共216页
第6页 / 共216页
第7页 / 共216页
第8页 / 共216页
第9页 / 共216页
第10页 / 共216页
亲,该文档总共2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 染 病,由病原微生物(传染源)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个体引起所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传 染 病 (infectious disease),传染病的特点:,1、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2、具有传染性。 3、有一定季节性。 4、有一定的侵入门户,具有一定的嗜器官性和嗜组织性。,5、基本病变是炎症变化。 6、具有一定的免疫性。 7、临床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愈复期)。,病毒性肝炎,最大腺体 1.0-1.5kg 人体化工厂代谢中心解毒中心生命脏器,Review,病毒性肝炎,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病因:6种肝炎病毒,HAV(甲), HBV(乙), HCV(丙), HDV(丁), HEV(戊), HGV(庚),各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致病特点,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全身症状: 乏力,全身不适,低热,黄疸 消化道症状:厌油,食欲,腹胀,稀便,腹泻 肝区症状: 疼痛,不适, 压痛,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 GPT, 胆红素, A/G 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查: HBsAg, HCV (+),基本病变(basic lesions),1.显著的肝细胞变性、坏死2.汇管区、坏死区炎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3.Kupffer细胞、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肝细胞再生,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 显著肿大呈球形,胞浆透明,状如气球。,(1)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肝窦受压变窄,电镜 内质网扩张、囊泡变 核糖体颗粒脱失 线粒体肿胀、嵴消失。,(1)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2)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胞浆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核浓缩以至消失 嗜酸性小体: 深红均一浓染圆形小体 凋亡(Apoptosis),(3)溶解性坏死,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胞核固缩、溶解、消失细胞解体 根据坏死范围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大片坏死,a.点状坏死,小叶内单个或数个肝细胞坏死。 累及1至几个肝细胞,小灶性分布 伴灶性炎性细胞浸润。 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b.碎片状坏死,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以及两个汇管区之间肝细胞带状融合性坏死 坏死区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增生,形成纤维间隔分隔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c.桥接坏死,d.大片坏死,几乎累计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多见于重型肝炎 残留网状支架 残留肝细胞无明显再生,2.炎症细胞浸润,点状坏死:中性粒细胞 坏死灶、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散在、 灶状,肝细胞坏死时,由邻近肝细胞再生修复。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深,有时可见双核,胞浆略呈嗜碱性 若坏死严重,网状支架塌陷,再生的肝细胞呈团块状(结节状再生),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慢性,轻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普通型,重型,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中度慢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1.普通型肝炎,(1)急性普通型肝炎,临床特点:常见,有全身症状,肝大,肝区疼痛、肝功能损害(GPT, 胆红素)。黄疸型: 甲型、丁型、戊型无黄疸型:多见,乙型、丙型,1.广泛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2.坏死轻微,主要为点状坏死。 3.可见肝细胞内瘀胆 4.门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网状纤维支架完整,完全恢复原结构功能,急性普通型肝炎病变特点,急性普通型肝炎病变特点,黄疸型肝炎 肝细胞坏死稍多、稍重肝细胞淤胆、毛细胆管胆栓形成,肝细胞轻度淤胆、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临床病理联系 肝大、肝区疼痛:肝细胞弥漫变性肿胀,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血清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坏死,释放出大量酶。胆汁排泄受阻:食欲下降、厌油、呕吐。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栓 预后 半年恢复, 90%以上治愈, 少数转慢性(HBV 5-10%,HCV70%)。,1.普通型肝炎,(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病程一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 主要为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分类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1)轻度慢性肝炎病变特点:,1.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 轻度碎片坏死 2.汇管区纤维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3.小叶结构基本完整,(1)轻度慢性肝炎病变特点:,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 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2)中度慢性肝炎病变特点,1.坏死明显: 中度碎片坏死及桥接坏死 2.肝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 3.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中度慢性肝炎,(3)重度慢性肝炎病变特点,肝细胞坏死较严重: 重度碎片坏死及大范围桥接坏死 肝细胞不规则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呈星芒状向小叶内伸展,形成纤维间隔分割小叶结构 晚期则假小叶形成(早期肝硬化)。,根据起病缓急及病变程度不同,分为:(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二)重型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一型病毒性肝炎,少见。,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病程3周 重度黄疸,出血,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肾综合症,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死亡原因: 肝功能衰竭, 消化道出血, 急性肾衰, DIC,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仅少量变性的肝细胞残留-似“大火燎原”; 肝细胞再生不明显;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小胆管增生; 小叶内、门管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急性重型肝炎,大体:肝缩小,柔软,包膜皱缩,切面呈黄、红色“急性黄色肝萎缩” 预后:死亡/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脏体积显著缩小(左叶为甚), 重量锐减。被膜皱缩,质地柔软,黄褐色。,临床病理联系 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出血 凝血因子合成 肝衰 解毒功能 肾衰 肝肾综合症 DIC 肝细胞坏死,血管内皮受损 (病毒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凝血系统,2.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点,特点:稍缓慢、一至数个月 急性重型肝炎迁延/普通型肝炎恶化 转归:坏死后性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1.肝细胞大片坏死,仅见少量肝细胞残留; 2.肝细胞不规则再生肝细胞再生结节 3.小胆管增生明显,炎细胞浸润显著。,网状纤维支架塌陷纤维化假小叶 (坏死后性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大体: 1 肝缩小,被膜皱缩, 2 表面及切面大小不一结节; 3 坏死区与岛屿状再生结节交错可见。 总特点: 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肝缩小,被膜皱缩,黄绿色,质硬; 肝脏表面、切面可见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第二节 结 核 病 (tuberculosis T.B.),一、概述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形成慢性肉芽肿性病变结核结节。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为多见。,结核病曾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95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条件、卫生状况的改善和有效治疗药物的问世,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但是,近20多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呈回升趋势。,?,主要原因:1、与耐药菌株的出现有关。(缺乏细胞壁、不能有效激活免疫系统、不易被识别和吞噬、不能形成典型结核结节)2、和AIDS流行有关。,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我国的感染人数超过4亿,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有500万,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约13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已成为单一病原菌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结核杆菌(人型、牛型),传播途径:,1、呼吸道:飞沫、尘埃 2、消化道:吞痰、污染的食物 3、皮肤伤口:少见,结核杆菌,结核病发病取决于两方面因素:,1、结核杆菌的致病性,2、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反应,1、结核杆菌的致病性:,结核杆菌:一种抗酸性分枝杆菌,细长而弯曲,两端钝圆,严格需氧。结核杆菌不能运动,无内毒素和外毒素,也不产生侵袭性酶。,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其菌体结构中的大量脂质和蛋白质有关。,其所含的主要脂质包括:磷脂:可刺激单核细胞增生,与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形成有关。索状因子(糖脂):可破坏细胞线粒体膜,与慢性肉芽肿形成有关。,硫酸脑苷酯:抑制吞噬溶酶体形成,具有抗吞噬作用。蜡质D,可刺激机体的迟发型变态反应。,2、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反应,结核杆菌主要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属于传染性免疫,即体内有结核杆菌存在时才有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结核杆菌,致敏T淋巴细胞,杀死结核杆菌,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变态反应,免疫反应:为机体的抗结核反应。T细胞受抗原刺激致敏T细胞再次刺激效应T细胞增殖与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向结核杆菌所在处移动、聚集并活化吞噬结核杆菌,在细菌磷脂作用下转变为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融合成Langhans巨细胞。,变态反应:免疫反应发生的同时,尚存在变态反应,为引起组织坏死的因素。,结核菌素蛋白蜡质D迟发型变态反应巨噬细胞溶解及组织坏死。,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反应同时存在。,基本病变,结核病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菌量和毒力、组织特性不同,结核病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病变类型:,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结核病基本病变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病变,病理特征,机体状态,结核杆菌,菌量 毒力,免疫力 变态反应,渗出为主 低 较强 多 强 浆液性,增生为主 较强 较弱 少 较低 结核结节,坏死为主 低 强 多 强 干酪样坏死,1、渗出为主的病变 出现在病变的早期。当侵入的菌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变态反应较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早期病灶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但很快被巨噬细胞取代。,在渗出液和巨噬细胞内易查见结核杆菌。渗出性病变好发部位:肺、浆膜、滑膜、脑膜等处。,渗出性病变的结局:,完全吸收不留痕迹;转变为以增生为主的病变;转变为以坏死为主的病变。,2、增生为主的病变当侵入的菌量少、毒力较弱或机体的免疫反应较强时,则发生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有诊断意义的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又称结核性肉芽肿,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包括:,结节中央的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周围较多的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 少量Langhans巨细胞散在其中 外周多少不一的淋巴细胞及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1)上皮样细胞主要来源于血中的单核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境界不清,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少,甚至呈空泡状,核内可有1-2个核仁。,(2)Langhans细胞由多个上皮样细胞互相融合而成,为多核巨细胞,核同上皮样细胞,排列成镰刀状或花环状。,肉眼:单个结核结节非常小,肉眼不易见到。能见到的结核结节为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境界清楚,约粟粒大小,呈灰白透明状或略呈黄色,微隆起于器官表面。,具有一定诊断特征的结核结节形成,体现了结核病以增生为主的变化。结核结节内不易检见结核杆菌。,3、坏死为主的变化:当侵入的菌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变态反应强时,则发生以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病变一开始即为干酪样坏死的情况少见,多由渗出性或增生性病变发展而来。病灶内含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肉眼:干酪样坏死组织富含脂质(来源于死亡的结核杆菌),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如奶酪。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干酪样坏死的形态特征,尤其是肉眼所见对结核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