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朱鑫昱 B110506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 老子思想的形成 2. 老子的主要思想 3. 老子思想的缺陷 4.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无欲实现身心和谐 (二)无争实现人际和谐 (三)无为实现官民和谐 (四)无兵实现国际和谐 (五)无私实现天人和谐 关键词 :老子道无为道法自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天 人和谐正文: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 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 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 过周守藏史的老子, 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 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 废黜 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 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 在他看来,“道”是“万 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 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 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 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 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第三七章。 ) 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 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 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 为”(老子第三章。 ) ;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 ) ; 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老子第三一章。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 章。) ;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 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 之福”(老子第六五章。 ) ,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 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 )的效果。他还鼓吹:“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 三章。 ) 这就是说,民众只有成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工具,才便于统治者实行统治, 这才 是“圣人之治”。 所以老子在教育问题上也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说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 妙”(老子第二七章。 ) 。“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 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 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 却得其“要妙”了。 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 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生而不有” (虽生产而不私有 )、“为而不恃 ( 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 ) 、 “长而不宰” (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 ,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 子第八一章。 ),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 会关系所困扰, 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 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 竽”,是有进步性的, 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 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 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 物。 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 地处中国, 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 统 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以及厌战反战、 “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 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 看到客观世 界变化无穷, 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 相互转 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老子第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 复为妖。” (老子第五八章。 ) 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 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先。”(老子第七八章。 ) 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 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六章。 ) 要想 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 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 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只停留在循环往 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 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 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 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第四七章。 ) , 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 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道法自然”之“道”法的是自己,道的行事原则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 远是顺任自然的, 但它却没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应遵社 会之道的本然运行规律,以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 之道来解决己、人、物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一)无欲实现身心和谐人的身心失和根源于人对物质世界的贪欲,偏离了人的身心合一的本然之 道。老子洞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人对物的欲求 必然迷失本性,行为失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 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洞察人心,提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不要人为地显耀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就 可以使民众心智不乱。 老子主张“营魄抱一”, 即形体与精神的合一, 回归“专 气致柔”的婴儿般纯朴状态。 因为婴儿般的纯朴,是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的。 “化 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正。”(三十七章)当贪欲滋生时,以纯真质朴的道来抑制物之欲,就不会产 生贪欲之心,随之而来的是心静神安, 天下自然也就会走上正轨。 老子的“无欲” 之道,对心灵焦灼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药。(二)无争实现人际和谐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P2458)人们熙 熙攘攘都为“利”这个目标, 驱利是人之本性, 因而有其正当合理的一面。 但其 正当合理性,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人际和谐应建立在“利”与 “义”的自然平衡之道上。 目前贫富两极分化的现实,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富人 阶层争利无度,置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于不顾,致使人际失和,社会矛盾环生。 老子开出了“使民不争”的济世良方:从道德层面上, 要求社会成员应有水之品 格,“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八章)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水甘居下游海纳百川。 不争、处下的品格是人际和谐的润滑剂。富人阶层如果能 通过自愿捐赠,扶弱、济贫、帮困,将有助于化解贫富对立,缓解社会矛盾;从 制度层面上,应遵“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通 过建立“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整个社会成员导向 “为而不争”的生存境界,确保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实现人际和谐。(三)无为实现官民和谐老子针对春秋末期离乱纷争、 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深刻地指出:“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七十五章)统治者追求丰厚奢靡的生活,致使民 生艰难,民才不怕冒死一拼,“民不畏死”,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乱因起于统治 者的“有为”妄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 贼多有”(五十七章)。老子告诫“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 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老子看到了民 众力量的神圣性, 认为不可用强制的办法去治理,最佳善途是“为无为, 则无不治。”(三章)当然,老子所处的时代于今而言,有着实质性的不同,但“无为 而治”顺任了治国理民的自然之道,内含了民主思想与民权观念的胚芽。民众是 神圣的,因此不可强力去统治,也不可据为己有,而应“长而不宰”、“希言自 然”。为官者不可颐指气使,不可为所欲为,不可发号施令,应留给民众自我管 理、自我化育、自我富足的空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 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为官的无为好静不滋事不 扰民,随之而来的是百姓的化育富足质朴纯正。这给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是:政 府的职能权限应当收缩, 并由权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作用更多的 是为社会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 同时要努力扩大公民参与公共事物和政治生 活的范围,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为实现公民的自治培植土壤。(四)无兵实现国际和谐老子有着深厚的人道情怀, 对人世间给予了深切悲悯的关注。老子认为“以 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老子视“兵者,不详之器”,“故有 道者不处”, (三十一章)即使“不得已而用之”, 也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这不 仅因为战争“杀人之众,”(三十一章)而且老子深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苦难。因此,老子希 望“天下有道”而“无兵”。 老子就他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具有恒久性指 导意义的“谦下”原则, 这也是国际关系的本然之道。 老子洞悉国际关系中大小 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强调无论大小国都应以“谦下”为怀,“故大邦以下小 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 则取大邦。 ”(六十一章) 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 就可以汇集众多小国; 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 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两者各得所 欲”,从而能做到和平相处。 尤为可贵的是老子认识到“大者宜为下”,大国在 实现国际和谐中,负有谦下忍让的更大责任。(五)无私实现天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于人对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 还是与自然 和谐共生。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利己自私的同义语。这种价值取向只追求人类的 最大利益、最大发展、最大满足,无视自然存在的意义和内在的价值,结果导致 人类陷入全球性生态困境而不能自拔。视人为宇宙之链一环的老子劝诫人类“见 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章)提倡人类过一种节欲尚俭的生活方式,“去甚、 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摒弃对自然过度掠夺来满足人类自私的贪欲和奢华 的生活。“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俭故能广”(六十七章),因为俭约所以 能够宽广。人类只有少私,乃至无私,才能与自然合一,共存共荣,这也是人与 自然符道之本律的应有关系。拂去历史的尘埃,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仍闪耀着灵动、邃远的思想光芒,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自身所独有的无法替代的价值意义。“道法自然”思想指 明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原则,和谐社会的实现应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 这五种社会的本然运行之道,由“五无”而“三和”,由“三和”而社会和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