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校本作业最后的常春藤叶班级:学号:姓名:1. 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前面有哪些伏笔?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4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然奇迹般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5“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6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 “与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这两个句子分别表明了什么?阅读课本第 16 页倒数第二段到第 17 页的第六段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7联系下文情节,说说这几节文字起了什么作用?8“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老人镇的不愿意吗?请你简要分析老人当时的心理。阅读课本第 18 页到文章结尾相关语段,回答下列问题。9. 第 18 页第三段“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中“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10“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这几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11.“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这句话中的 “狠心”一词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12“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句话反映了琼珊怎样的心理?13. 医生离去时,苏艾为什么“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14. “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既然毫无用处,为什么还要心满意足地织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5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但小说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16. 分别品味第“湿透”、 “还燃着”对刻画贝尔曼形象的具体作用。17. 作者为什么安排由贝尔曼来画这最后一片叶子,如果由苏艾来画,在主题表现上有什么不同?18. 分析小说结尾一句话“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的作用。以下为 2011 年会考题。(阅读文章第 18 页第五段到文章结束)19文中描写了琼珊想活下去的哪些表现?20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重要情节是借苏艾的口说出来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1.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 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大的伏笔有两处:伏笔一,贝尔曼是个热心肠的人,尽管脾气暴躁,但善良有同情心,他自称是两个年轻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他说要画一幅杰作, 然后带着两个年轻人一起去那不勒斯;伏笔二, 贝尔曼耍了四十年画笔,画一片能以假乱真的树叶,应该不成问题。2. 贝尔曼先生。(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 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 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 “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3. 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 “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 我也要去了” 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4. 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 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那片坚强的常春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飘落,这给陷入绝望的琼珊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 琼珊也不一定会死。 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了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5.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 第一句表明琼珊对生命已失去信心;第二句则表明她又有了活下去的欲望和信心,同时预示着她的病情在好转。7. 为下文贝尔曼画藤叶埋下了伏笔。8. 老人是愿意帮助苏艾的, 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听到消息以后整个的心思都在琼珊身上,焦急地想要消除琼珊的这种傻念头。9. 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或指琼珊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也会脱落,同时她也会死去。)10. 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的顽强生命力启发她原先悲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当然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11. 害怕最后一片叶子掉落,自己生命走到尽头,又想看看这片寄寓着自己生命希望的叶子是否真的掉落的矛盾心理。12. 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未来有所期待。13. 苏艾这样做,是为了不让琼珊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不影响琼珊的心情,因为她对琼珊的病情还没有把握。可见苏艾对琼珊是多么的贴心。14. 细节描写说明琼珊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爱。15. 这样处理给读者留下足够想象的情节空白。我们可以想象,哪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的颜料,在墙上施展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6. “湿透”可以让人想象到贝尔曼那天晚上在墙上作画时是如何与凄风苦雨相搏斗的; “还燃着”既表明贝尔曼昨晚提灯笼作画的艰难,同时也说明他为了画这一片叶子精力耗尽,回来时连将灯笼吹灭的力气也没有了。17. 由苏艾来画,小说主题只是停留于对友情的赞颂,而由老贝尔曼来画, 主题更深一层,赞颂的是素昧平生的穷苦人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乃至奉献生命的人间至真至纯的深情。18. 欧亨利式的笔法形成情节突转,在结尾解开悬念,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杰作”一词前后照应,也使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失意的潦倒者成为了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的崇高英雄;最后一片叶子被赋予新的意义, 成为贝尔曼真正的杰作,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其中有贝尔曼对琼珊生命的珍惜和挚爱,也有对自己艺术生命价值的体悟。19. 吩咐苏艾拿汤弄牛奶,要看苏艾煮东西。希望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织深蓝色披肩等。20. 借苏艾的口说出来,使得小说结局出乎人的意料,更具艺术性。将贝尔曼画藤叶隐藏在小说叙述的背后,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更能表现出贝尔曼高超的艺术中显现出的崇高的人性光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