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7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5页 / 共57页
第6页 / 共57页
第7页 / 共57页
第8页 / 共57页
第9页 / 共57页
第1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思想,第六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第一节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选择)苏东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仍然可以去分为两种模式:“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一、苏联、东欧国家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苏联和南斯拉夫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出现,常常被看做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但是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两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它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可走。,(一)苏联对东欧八国民族 民主革命的影响,1)苏共与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关系十分密切 2)苏共严厉控制和粗暴干涉东欧党的内部事务 3)苏军是欧洲战场上打击法西斯的主力,对东欧国家的解放起着重要作用。 4)苏联掌控东欧各国联合政府及共产党在联合政府的地位。 在新政府的领导下,东欧各国开展民主改革: 一、自上而下地进行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二、废除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国家机构。,(二)东欧八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的“冷战”背景和1948的苏南冲突,1946-1947年,反法西斯联盟破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形成。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的西方国家。 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内的东欧国家。 在“冷战”的格局下,苏联为了巩固以它为首的“东方阵营”,以便与“西方阵营”相抗衡,采取了一系列引起世人震惊的措施,使东欧国家在捉摸不定的四种发展前景中,只能以斯大林模式作为唯一的选择。,(二)东欧八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的“冷战”背景和1948的苏南冲突,1.对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清除:在东欧各国中,亲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势力被清除。 2.对共产党 “国内派”的清洗:对东欧共产党来说,只能听从“苏共”,不允许擅自探索结合本国特点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独特道路。“苏南冲突”:其根本原因是苏联不能容忍铁托领导的南共根据本国的特点,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因为这样做无视了苏联的经验。苏联只允许东欧国家“听从”,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不允许擅自行动。,(二)东欧八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的“冷战”背景和1948的苏南冲突,3.社会民主党的“共产党化”东欧各国政府在驱走资产阶级政治势力之后,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是社会民主党。按照苏联模式,工人阶级的政权只能由共产党一党执政,东欧要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决不允许走社会主义民主主义道路。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强迫东欧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与本国的共产党“合并”,是指“共产党化”。这种合并的实际意义是:共产党“吞并”了社会民主党,因为合并后的执政党推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按斯大林模式运转的,社会民主党的价值观毫无立身之地。,(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苏联和东欧七国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是一 个极为复杂的长期过程。自然形成三个不同的基本发展阶段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B建设发达或成熟社会主义阶段。C发达或成熟社会主义发挥职能的阶段。,(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根据:第一,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把同一社会形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马克思就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差别。第二,从俄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已经根据各方面的发展程度,做出了发达与不发达之分。第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种生产方式必然被另一种更新的生产方式所替代,这是客观规律。,(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2.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南斯拉夫自制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代表是南共领导人铁托和卡德尔。社会主义作为由资本主义制度到共产主义制度的过渡性社会,其发展大体要经历两个必然的阶段:A第一阶段是国家社会主义阶段B第二阶段是自制社会主义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在国家社会主义或国家集权性社会主义阶段,经济上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国家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强有力的调节者。第二,国家主要靠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即各种指令、条例规定和指令性计划指标加以实施的。第三,国家集中式的计划是整个经济制度的骨干。计划经济为主。第四,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色彩(“大锅饭”)。实行全国固定的工资制度。,(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工资制度的固有弊病:第一,不利于调动各民族和地方的积极性第二,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国家集权式管理制度下,无论是劳动者个人或企业,都不是经济决策的主体,他们都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一切经营活动,都带有上级指令的性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上级反映汇报执行指示的情况,根本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发挥;这就使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内在活力。第三,不利于客服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和提高管理效率。他们认为,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集权管理是国家管理人员官僚化和官僚主义滋生的温床。,(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管理中的官僚主义表现在:(1)国家政权同生产资料所有权融为一体,使得国家政权同时高度垄断着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管理权。这样,一方面是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支配和管理中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以生产资料占有者国家的代表身份出现的管理者高高凌驾于劳动者之上。(2)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造成国家经济管理机构不仅重叠臃肿,人浮于事。而且他们通常不是以劳动者的身份进行管理,而是以国家的身份进行管理;不是主要以经济方法来管理,而是主要以行政手段和强迫命令来管理;不仅不受劳动者的监督,反而对劳动者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使管理机关越来越脱离实际和劳动者,(三)苏联、南斯拉夫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3)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同党的领导机关融为一体,常常导致经济管理中的一切问题都由党委决定的局面。这样,就会经常出现懂业务的管理者没有决定权,而某些有决定权的党的领导人又常常不懂业务的现象,从而使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和瞎指挥现象在所难免(外行管内行)。(4)高度集中和个人意志融为一体,往往便管理决策、措施以及管理活动带有个人主观意志和官僚主义的色彩。,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 “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内容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入,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积累不断增长,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结构比过去更加完善,生产联合公司不断建立,经济联系的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国民经济管理的民主化过程不断加强。在这些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性质的变化。生产资料性质的变化,主要通过建立联合公司的形式从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一是通过农工综合体和农工联合公司的形式,使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民所有制逐步融合。二是通过建立部门性或地区性的大型国营联合公司,不断扩大生产企业的规模及其与其他社会性事业的联系。,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 “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二)劳动具有了新属性劳动者生产资料更加直接地结合,劳动日益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首先,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直接参加管理,将使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其次,由于一些新的分配方式的出现,诸如企业鼓励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日益扩大,将使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更加协调;第三,由于社会分工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各阶级和社会集团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日趋平等,利益的一致性得到巩固和发展,他们生活条件、利益和需要的一致性将不断得到发展。,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 “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三)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加强一、生产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达到了最大 的规模。二、科学与生产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方面,使人们能更大规模和更有效地完善全部生产环节。 另一方面,使人类的社会智慧不断得到积累。,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 “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四)满足人们需要成为影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发展越到高级阶段,生产与需要之间的联系就更加复杂。为发展生产,就应不断刺激消费。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人一方面作为生产者在发展,另一方面又作为消费在发展。在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 “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五)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有了新变化 首先,是社会各阶段和阶层相互接近。它们之间本 质差别的不断消失,社会统一的全民基础不断加强,是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 其次,是党在管理经济方面的作用加强,领导方式发生变化。以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的手段,主要依靠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来实现党发展经济的目标,体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最后,是国家经济职能仍需要加强。在生产资料的单一国家所有制,商品货币关系作用的范围不断缩小,以直接实物交换为基础的产品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国家集中统一计划管理的职能应该大大加强。 总之,发达社会主义作为建立迈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基本条件的阶段,不仅要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要不断缩小商品货币关系的范围,扩大以直接实物交换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的范围,加强国家集中统一计划的作用。,三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 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使得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生产的管理权都在国家、而非劳动者,这种生产关系无法成为社会主义的自治生产关系。南斯拉夫实现自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就是逐步废除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过程。,(二)实行劳动者的自主联合和自主管理,1)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表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2)只有在劳动者自主行动的基础上,只有在劳动者自觉地通过自治生产单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自治生产关系,才能使他们与社会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3)自治生产单位的劳动集体,既是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者,同时又作为各种不同的商品生产者进行经济活动,获得了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三)国家经济职能社会化,随着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的转变和自治联合劳动的发展,南斯拉夫国家原来的经济职能也逐步走向社会化。 南斯拉夫的社会计划: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自治联合劳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同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和国家行政力量基础之上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有着本质性的不同。,社会计划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区别:,1. 制定计划的主体不同 国家指令性计划制定的主体是国家。计划确定后主要通过行政的力量,层层下达到生产单位,各生产单位则无条件地执行;社会计划制定的主体是联合劳动组织,这种计划反映劳动者的意志利益,是在各联合劳动组织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和市场情况,自主确定自己计划的基础上,由自下而上通过层层协商和协调而形成的。,2.计划的性质和作用不同,指令性计划所反映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国家管理经济和管理劳动者的一种工具。自治社会计划反映的是自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民主关系。,3.制定计划的依据不同,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依据,主要是国家的需要,不可能的具体情况,其结果往往造成既不符合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又不能真正反映社会的需要。自治社会计划的依据主要是各生产单位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市场行情。,四、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的异同,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福利观,一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价值观和福利观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及价值追求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3)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 4)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目的 5)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