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简答题:1 山居秋暝中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 :用了楚辞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作者在这里是反用其意,表达自己眷恋山林,乐于归隐的决心以及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生活态度。2.举例说明插叙与倒叙有何不同。答题: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如苏秦佩六国相印中交代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 ,是苏秦的个人出身背景,不属于他游说六国这一中心事件,因而是插叙,而非倒叙。3 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试举例说明。答题:线索,就是贯串其文章的各部分的联系,主要包括人、事、物三类,也可以是某一细节,或者是时空转移。例如以人为线索,如鲁迅的祝福;以事为线索,如余光中听雨 ;以物为线索,如周作人故乡的野菜。4. 李商隐的诗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到哪些典故?答题: . ?庄生晓梦迷蝴蝶 ?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庄子)梦蝶的典故;? -庄周梦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的典故是蜀帝杜宇亡国后化为杜鹃后,终日悲啼。-杜鹃啼血5. 简述议论文的三要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答题:议论文有三个基本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对于他们有一定的要求。论点即论文的主张和观点。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议论文的灵魂,所以文章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确立的论点是否正确、明确、集中、深刻、新颖等。论据是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论据是论点存在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成败。因而论据应该紧密围绕论点,精确、典型、新颖、充实,这样才富有说服力,才能支持论点立起来。论证是借助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联结论点与论证,使之具有某种逻辑联系,从而保证议论文的说服力。6.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意在表现黛玉怎样的人生追求?答题: 、脱离尘世的理想和对自由的追寻;宁愿坚持高洁的品格而献身,不愿随波逐而流陷于污泥的追求7. 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听说过的,在书本上见过的事,可以片断地在梦里出现,如一个人只到过北京、武汉,没有到过上海,他做梦时也可能到了上海,因为他听说过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在他梦境里的山海决不是真正上海市的面貌,而是北京、武汉某些情景的模拟。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怎样的行文风格?答题: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行文风格通俗,朴实。8. 欧阳修的秋声赋属于哪种赋体?主要用到哪些修辞手法?答题:属于文赋。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秋声,十分形象9. 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该词在体制上属于令、引、近、慢中的哪一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题:属于令。表达了作者怡然自乐、轻视功名的人生态度二分析论述题:1. 试分析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风格特色。答题:取材细小,寓深情于平淡。作者就从自己熟悉的故乡的野菜写开去,纵横捭阖,蔓延铺叙。这符合作者的一贯风格,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题材,由此申发。文中的场景,所涉的植物都是作者所熟悉的,非常生活化,富有生活气息。例如写她妻子买菜一事,写对故乡浙东的回忆,写春天吃野荠菜,无不是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他所选择的意象,都是比较平凡,毫不起眼,而他的描写是不浓不淡,细致入微。旁征博引,融知识与理趣于一体。作者知识渊博,在叙述中联想丰富,且旁征博引,比如在文章中,作者介绍了浙东吃荠菜的习俗,引用了西湖游览志中关于吴地习俗的记载,以及顾禄清嘉录里的记载。作者还介绍了黄花麦果、紫云英的特点、习性,又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的说法。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不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还接触到植物知识、乡村民谣、风土人情等。作者就是这样寓知识于平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在结构上,全文采用 ?闲话体?,如同拉家常,不受传统写作手法的束缚。好像兴之所至,文章开头、中间的转移、结尾都没有一定的规程。然而细味之下,确感觉有其内在情感理路,全文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在语言方面,不重藻饰,文字干净明澈,用语平淡,笔墨朴素自然,始终保持了一种平和冲淡的格调,耐人咀嚼。2. 我早料到你读了论希腊雕塑以后的兴奋。那样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的了,正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那个天真可爱的阶段一样。也如同我们的先秦时代、两晋六朝一样。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正在寻一部铅印而篇幅不太笨重的预备寄你),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段文字选自傅雷家书。作者对于先秦时代、两晋六朝是褒是贬?为什么?从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那些风格特点?2 答题:作者是褒扬先秦和两晋六朝的。因为作者表达了对这些时代逝去的遗憾,十分怀念这些时代,后文的?高远、恬淡、素雅 ?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些时代的赞赏。通过这段文字,可以见出傅雷家书的特点:态度鲜明,直言无隐,把对人生几近苛刻的态度传递过去,直接把自己的喜好,自己所执著的东西传递给儿子;思路开阔,深厚的学养渗透其中,使得家书具有了一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充满了对人生与世界的思辨色彩;关怀无微不至,例如提到正在寻找一本合适的世说新语寄给儿子,而文笔简洁,毫不拖沓。3.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 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 ?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 ,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 ?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 ?石壕吏 ?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梁实秋寂寞 )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寂寞?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寂寞?有何不同?分析这段文字的行文线索与叙述层次。答题: 1. 这段文字中的 ?寂寞?指的是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作者对这种心境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与我们寻常所说的?寂寞?不同。寻常的寂寞指的是因孤单或环境的单调而引起的内心孤独、心绪低落。主要是从情感的层面进行描述。而作者的?寂寞?是上升到内心与人生态度的层面。从感情色彩来说,寻常所说的寂寞是低沉的,通常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是略显消极的,而作者的?寂寞?是积极的,以享受寂寞为福。行文线索主要是寂寞的涵义。作者对寂寞的涵义逐层阐释。首先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即从日常感受的角度来描述寂寞的状态;然后通过在礼拜堂的经历来说明寂寞时的内心感受。最后通过一些反例来说明寂寞是一种难得长久享受的清福,实际上点出了寂寞的深层涵义: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4. 穆勒曾把 ?痛苦的苏格拉底 ?和?快乐的猪 ?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钱钟书论快乐 )这段文字的主要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分析说明这段文字的风格特点。答题:主要论点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用了例证法, 如以初生的小孩为例论说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采用了喻证法,以 ?将离别时的筵席 ?来论证脱离了精神的物质刺激无法带来快乐。采用了比较论证法,例如将?犯罪而真觉快乐 ?的与?有道德、有修养 ?的人的心安理得的快乐进行比较。采用了引证法,如开头引用穆勒的说法。文字风格是风趣幽默的。妙用比喻,如以人们参加?将离别时的筵席 ?时的感受来比精神的不快乐。又以?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来比那时的痛苦。文笔中带着一丝辛辣。幽默中带有反讽意味。如?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在巨大差异中表现出反讽的意味。文字轻松、自然,体现了随笔式议论文的随意与流畅。5. 有的哲学家说, 时间但有 “过去 ”与“ 未来 ”, 并无 “现在 ”。 有的又说, “过去 ”、 ?未来”皆是 “现在 ”。我以为 “过去?、 ?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 ”就是所有 “ 过去 ”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 “过去 ”都埋没于 “现在 ”的里边。 故一时代的思潮, 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 “过去” 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 ” 时代的思潮一一凑合而成的。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3 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 ”,都以 “现在 ”为归宿。无限的“未来 ”,都以“现在 ”为渊源。 “过去 ”、 ?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 ”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 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 “今”最可宝贵的道理。(选自李大钊今 )分析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概括其层次大意。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到?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主要提出 ?过去?、 ?未来?皆是?现在?的观点。第二层,到 ?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主要论证每个时代的思潮几乎都是由过去的时代思潮凑合而成的小论点。第三层,到最后,总结?过去?、 ?未来?全仗?现在?联结从而成其连续的道理,指出?今?最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