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阅读题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于家庭教育。 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家风” 还是家族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在传统社会, 家风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具体展开, 因族群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统不同,侧重会略有不同,但无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家风是道德教化的口号和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饯行和传承。有的历史人物,可能和这个家族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因为相同的姓氏往往也被说成是本族的祖先。用祖先的荣耀和事迹,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凝聚家族成员, 使他们对于姓氏家族本身产生认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养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积极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从家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具体现实, 另一个宏观抽象,二者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 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而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上的“浅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统一。而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家庭情节,诗礼传家、耕读传家、 精忠报国等家风,更是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到每个人的血脉当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可能是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有时候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尽管它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却能通过言传和身教让每一个人刻骨铭心。正因为家风是每一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 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是整体和全方位的。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的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型过程中,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 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将家风作为社会主流传统的重要载体,更需要我们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维护一个个社会细胞和细胞的和谐与安定。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仿佛就是一棵棵苍天大树屹立不动。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有强烈的道德感召力。我们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国家精神,才能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1. 下列关于“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A. 在社会教育不发达的传统中国,家风是人们所受的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 是每个家庭成员受教育的起点,人的成长往往离不开它。B. 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的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 “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C. 家风是家族成员共识性的道德观念,在传统社会它往往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开,不外乎是教人向善、积极进取、勤劳节俭。D. 受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传承,已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脉。2. 下列对 “家风”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一宏观一微观,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B. 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载体,它使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通过这个载体,核心价值观更易实现“深入浅出”。C. 中国人有浓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成员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从中受到家风无形力量的影响。D. 要想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成长汇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茂密森林,我们既要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又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传统大家庭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离婚率上升、啃老等问题日趋严重,家庭道德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家风的传承难以为继。B. 要让家风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将它作为社会主流道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需要协调好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的关系。C. 有的大家族, 把和自己姓氏相同但并无直系血缘关系的杰出历史人物说成是自己家族的祖先,是为了提高本家族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的认同。D. 家风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有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对个体的教育是持久而全方位的;离开了家风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践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 题。程千帆评传莫砺锋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 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 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代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在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如果说程先生在 “有恒斋” 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 “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 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3 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 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 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的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 大地春回, 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中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所难以企及的。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 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 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 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 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相关链接:程千帆, 1913 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 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 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4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程千帆发愤著书, 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B.程千帆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C.文本选材上, 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及学术研究方法,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 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6. 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 分) 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 题。赵三贴刘剑飞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他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 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地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清清楚楚。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 但闻咔咔几响, 不待那人喊疼, 断骨已经接上。 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