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4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本章中心内容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氏族部落发展成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民族形成模式是多元的。中华各民族源远流长,其 形成和发展亦是多元的,现代中国的各民族既有历 史渊源,更有发展演化,但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大家庭的成员。,第1节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第2节 民族形成的多元模式,第3节 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上一页,下一页,民族是一个历 史范畴,有其产生、 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 族都处在重要的发 展期,研究民族发 展规律是民族理论 的重大课题。,第1节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一、在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的民族,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民族不是自有 人类以来就有的, 而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才形 成的。民族产生需 要一些基本条件, 也有形成的一般时 间和过程。从部落 发展成民族,是民 族形成的 一般规律。,民族产生也称“民族起源”、“民族形成”。可从单个民族的起源与民族作为一般人们共同体的形成两方面来理解。就整体而言,民族形成是指民族作为一般人们共同体这种群体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时间以及民族现象产生之前人们共同体所经历的演进过程。,问题一: 什么是人们共同体,?,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和客观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群体。,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马恩关于“三个过渡” 的论述,不仅回答了最 初的民族所形成的历史 上限问题,同时也揭示 了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即“有部落发展成了 民族与国家”,对此,马恩 充分肯定了摩尔根的结论 “部落联盟,是民族最接近 的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指出:“物质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度、部落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问题一: 什么马恩关于“三个过渡”理论,?,明确的指出,人类社会在有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家制度的过渡,也就实现了从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氏族部落共同体向具有比较广大辽阔的民族共同体的过渡。,第1节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二、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二)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相 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三)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章目录,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发展, 相继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产品有 了剩余,人口增加,为新的人们共同 体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和交换 的发展,人员流动,贫富分化,阶级 对立,部落战争使血缘关系日益疏远, 地缘联系日益密切,民族应运而生。,问题二: 什么是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1.在原始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的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的赐予,使用弓箭和石器,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结成一种极不稳定、不巩固的并时分时合的社会群体,即所谓的“原始群”。,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章目录,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长足进步,开始出现 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而萌发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稳定的定居下来,与出 现了氏族和部落。,氏族和部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 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他的出现取代了不稳定、不巩固 的原始群,2.随着原始社会晚期金属工具的使用,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及交换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两次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章目录,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3.生产力的发展,还导致了原始社会内部的 变化,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的 分化和瓦解,使得人们共同体中血缘关系被废弛。,(1)生产力的发剩余产品的出现,使私有制的必然出现,并冲击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导致了个体家庭、小家族和父权制的大家族氏族公社的矛盾激化,使其解体。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氏族内部贫富差距的分化,则加剧了氏族公社内部的矛盾,使得氏族公社以至部落的进一步解体。,(2)同时,为了掠夺或防御其他部落的侵夺,频繁的战争、暴力冲突,促使部落结成联盟,部落地方局限性被打破,部落联盟的巩固和稳定是民族形成的开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章目录,(3)生产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使人们 按业缘、地缘结成新的最自然的物质利益共同体; 战争和兼并,使更多氏族部落被整合到同一国 家中来,从而为更大民族的聚合形成创造了条件。,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生产的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使人们按业缘、地缘结成新的最自然的物质利益共同体;战争和兼并,使更多氏族部落被整合到同一国家中来,国家的产生作为一种政治力量,促使最初的民族完成了有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从而成为取代了氏族、部落的一种新型的人们共同体。从而为更大民族的聚合形成创造了条件,返回 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即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文明时代时形成的。,民族形成的时间,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物质劳动和精神劳 动的最大一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 离。城乡之间的对立 是随着野蛮向文明 的过渡、部落制度 向国家的过渡、地 方局限性向民族的 过渡而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氏族 部落部落联盟(血缘关系) 民族(地缘关系)。从氏族、解体到民族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有三个重要的过渡和城乡分离同时展开,民族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过渡(历史文化时代),部落制度 国家制度 过渡(社会组织制度),部落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过渡(人们共同体形式),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第1节 民族形成的规律,民族形成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逐渐向民族的地缘关系过渡。,氏族部落的地方局限性逐渐被民族的统一性所取代。,氏族部落的特征逐渐被民族的特征所取代 。,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第1节 民族形成的规律,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和国家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部落的二重性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 国家 部落 (人们共同体)民族(人们共同体),第2节 民族形成的多元模式,返回章目录,上一页,下一页,一、 在原有民族分化瓦解和重新聚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民族。,(一)同源异流的分化,一般认为,从古代百越到今天壮侗语各民族的演变,是一个同源异流的过程;从远古南蛮到今天苗瑶民族的演变,也是一个同源异流的过程。,从原生形态民族分化、同化、组合形成次生形态民族是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二)异源同流的组合,上一页,下一页,第2节 民族形成的多元模式,华夏族的形成就是一个多源汇聚的过程。近代梁启超曾指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为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夏、商、周三代族源不同,分属黄河流东西不同民族集团,但他们却是汇 合形成华夏民族的主干和核心部分。,返回章目录,二、新的民族形成的不太途径、外部因素与内在机制,1、世界上有部分民族虽然也是有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发展而来,但并未经历氏族、部落彻底瓦解、血缘与地缘的转化,国家政权产生等过程。(亚非拉原始社会受殖民主义的冲击,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浪潮,直接过渡到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过程。) 2、有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国家政权、市场经济、族际通婚等的影响(西欧民族、汉族、加拿大梅第斯人(法国殖民者与本土印第安人的后裔)、南非开普马来人(白人+马来西亚女奴)、中国的回族、东乡族的形成与族际通婚和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有密切关系。,三、新的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过程中单一民族和复合民族的相互演化,民族形成之后,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统一的国家政权之下,各个单一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吸收、辐射,在交往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许多单一民族的特征和构成要素逐渐趋同或相近,如地域相邻,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心理相容,宗教类同,生活相似,利益一致,命运相关等等。从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聚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民族集团,即复合民族。 这种复合民族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为一个新兴的既有同源又能合流的新的单一民族。由于这个过程始终不会间断,因而新产生的单一民族又会和其他单一民族发展组合成为新的复合民族。,复合民族是指民族集团或多民族集合体,是超越基本民族单位的宏观民族单位。,夏、商、周、楚、越+蛮夷戎狄华夏民族汉族汉族+55个=中华民族。总之,单一民族和复合民族的相互演化是一个积少成多,由小到大的滚雪球式的质量互变的民族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少,以至出现了一些人口上亿的大民族,同时,一些古老的民族也逐渐消亡。而处在具体演化的过程中某个转化阶段的一些民族,往往会令人难以分辨其究竟是否为单一民族。如美利坚民族、加拿大民族、奥大利亚民族等等。他与传统民族诸如法兰西、德意志、汉、蒙古等有区别。,第3节 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与汉族的由来 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历史源流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历史源流。,思考题,1.最初的民族何时形成?如何形成?2.新的民族的形成与原有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你本人所属的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其历史渊源是什么?4.宗教对哪些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请举例说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章目录,作业名称 你本人所属的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其历史渊源是什么,分布状况?宗教文化有哪些独特的内容?,相关要求: 1.每个人做至少10页幻灯片。幻灯片的第一页要有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内容要求: (1)关于本人所属民族的概况简介民族的人口(2000年)、地理分布、族称的含义、语言文字、 (2)族源与社会发展 (3)经济生活 (4)宗教与民俗(衣食住行、节日、婚姻丧葬) (5)文学艺术 3、交作业时间:最后一次课为止。 4、每个班以班集体的形式交。 5、要求图文并茂。,主要参考书目,1、林惠祥:中国民族史 2、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3、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4、江应樑:中国民族史(上中下) 5、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6、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 6、尤中:西南各民族发展史、云南民族史 7、王文光等著: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 8、杨圣敏:中国民族志 9、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 10、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