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广东实验中学 20162017 学年(上)高二级期末考试文 科 历 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 页,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 分)一、 ( 每题 1分,共 48 分) 1 “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 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C 出现了“诸子百家”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3 “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 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A 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4 柳宗元说 :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2 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5 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 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 水波烟云 , 虽无常形 , 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 理一气二 B反省内心C 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6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7 中国古代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和“水手之友”的发明是A 印刷术、造纸术 B火药、印刷术C 指南针、造纸术 D火药、指南针8 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缺乏数理逻辑推理不注重科学分析不重实用注重经验总结A B C D9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A B C D1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11下图是羊字的各种写法演变,对于中国古代汉字表述正确的是3 A 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B一直自觉追求审美价值C 由表音文字向象形文字转变 D难以适应信息快速交流的需要12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中外交流的扩大A B C D13( 黑格尔 ) :“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 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C 强调知行合一 D强调人类的理性14彼特拉克说:“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15恩格斯说“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却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材料表明恩格斯的观点是A 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肯定加尔文的改革B 从宗教思想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否定加尔文的改革C 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在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上是一致的D 加尔文孕育的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16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审判长布拉德肖曾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所依据的理念是A 君权民授 B天赋人权C 社会契约 D主权在民17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4 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18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A 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C 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19“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 , 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 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20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A 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他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巧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A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C 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2217 世纪和 20 世纪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在科学史上有着相似的贡献,这就是A 以科学精神批判天主教神学 B以实验的方法验证科学理论C 将“变化”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 D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物质运动23“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利的利用成为可能”。下列叙述与“这一发现”相符的是A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进行理论性概括和总结B 使工厂开始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C 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近代工业经济5 D 可普遍应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部门,并引起了世界交通和通讯领域的革命24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发生过一系列“改变时空”的重大发明。这些发明中,来势最猛、发展速度最快、对当代人类文明进程改变最大的是A 飞机 B电话 C因特网 D火车25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 ,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A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C 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26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已经A 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C 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维新变法27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A 资政新篇是清政府进行自我拯救的方案B 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C 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D “新政”和“预备立宪”挽救了其统治危机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A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C 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A 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6 B 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C 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30有学者提出“新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