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孝道教育与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老四平镇中心小学丁晓辉一个人,首先必须成人,才能真正的成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人,这就是目前 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艰巨问题。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传统 道德教育。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道德传统规范源远流长。百善孝为先,孝亲敬 长是我们的天职, 是当今道德的要求, 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更是亲情的自 然流露。农村小学地处偏远村庄,文化氛围淡泊,家长素质低,对孩子的道德教 育跟不上,对学生从小进行孝道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孝道教育既 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客观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本人经过多年 思考和探索,对此课题做出如下阐述:(一)孝道教育在小学的现实性缺失近年来,一些农村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引起社会关注和家长的忧 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从小学一年级 就开设德育课, 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 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 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 因此忌讳谈 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导孝。 儿童青少年,在溺爱过度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 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 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 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二)传统孝道在现代教育中的德育价值1、“孝道”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修身、齐家 则显得更为重要。而修身之重要,首先在于孝道的培养。 孔子把孝的范围延伸扩大,从爱父母到爱人、爱众,他在学而中讲 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作为爱的对 象,并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 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己要想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这是爱的中心思 想,是强调人已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是人们应该遵 循的原则。2、“孝道”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孝”,应当是晚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敬重。病父榻前一匙羹, 老母膝下 一杯茶,炎夏为长辈摇扇,严冬为老人送暖,这些都是孝心的表现。“孝” 是建立在对父母、亲人的爱心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爱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孝 心和孝情,而爱心是可以扩展的,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把这种亲亲之爱推己及人就变成了对他人对社会甚至是对自然在内的一切生 命的仁爱,而且由亲亲之情还可以扩展到对国家的忠爱,我们通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这是孝亲观念延伸的结果。从孝的起源上,孝最初的含义是对祖先 生命的崇拜和尊敬,把这种敬爱之心推广开去,就会产生对自然界一切生命 的普遍敬爱,有了这样的爱心,就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孝道”教育有助于青少年自爱、自强精神的塑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 行孝的起码要求,是最基本的践行孝道。强化对青少年孝文化的教育,能使 他们全面、透彻地了解孝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自爱精神,并能在实践 中践行孝道,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心,学以致用、建功立业为父母 争光。要继承先祖遗志,要建功立业,在实践中就要做到自强不息。对社会、 对国家的责任和奉献的动力原出于对父母与家族的责任,这种责任正是青少 年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渊源。全面理解孝文化,培养自强不息精神, 并在实践中践行孝道,当代青少年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国古代十 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生则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通过中 国传统孝文化教育,当代青少年敬养父母的意识就会进一步的增强。(三)提取传统孝道精华,重建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体系从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而我们对其感恩教育薄弱的状况来看,重建当 代青少年感恩教育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青少年感恩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多种途径, 而提取传统孝道精华, 以传统孝道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通过以传统孝文化为支 撑土壤,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 发展特点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 促进家庭和社会的 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1、传统孝道的起源、发展及与感恩思想的关系我国传统孝道流传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讲,孝道 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最大的文化特质。从现有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看 出,孝观念应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有着密切 关系,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注入新的内涵。到西 周时期,已发展为“孝养父母、祭享先人、继承祖先遗志”等三个方面,这些内 容虽被束缚在家庭范围之内,但仍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利他精神,成为孔子“仁” 学思想的思想源头, 并被其系统论证, 构成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核心。概括 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涵,不外乎“爱敬忠顺”四个字。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 会。其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前者一是“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有助于 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二是“提倡在精神上要尊敬、善待父母,有 助于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后者是“将孝扩展到整个社会,有助于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从起初的孝道讲,也并非愚忠愚顺,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便体现出可贵的民主思想。 只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 它逐渐被统治者利用, 成 为其统治人民的工具,内涵逐渐发生异化,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而所谓感恩,就 是对他人、社会和大自然恩惠的一种回馈,它是个人情感、责任和精神的体现。 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 人们对于为何要感恩只有一个非常朴素、直观的认 识。 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重新定义和近现代 心理学、社会学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重新认识感恩、 进行感恩教育提供了科学的 理论指导。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单个人而言,“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 为自己服务; 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相互利用。这两种情况在两 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 己的目的; (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存在;(3)每个 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 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为他 人、为社会着想,即要有一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之心,与他人、与社会实现共 生,才能实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感恩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千古孝思绝作”(清人方玉润语) 的蓼 莪,到元代郭居敬编辑的 二十四孝 ,无不充满着对父母恩情的感谢和追思。 在传统伦理发展中, 亦逐渐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说的“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充分体现出孝道在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古代读 书人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追求目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也成为中国传统中不朽的处世美德,它体现的就是对他人、 对社 会怀有一颗崇高的感恩之心, 是为了感谢世界给我们的恩赐而必须担负的一种责 任。怀着对家、国、天下的感恩和责任感,我们的先人才能够有“为天地立志, 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魄力与宽广胸怀。在民间,“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施恩不图报” 等古训无处不在, 浸染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灵。 不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黔首, 知恩、感恩都是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华精神 的具体体现。 就家庭伦理而言, 传统孝道本质上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回报,是感 恩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从一个人感恩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以“爱亲、敬亲、养 亲”为主要内核的孝道思想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起点。只有懂得了对父母、 家庭 恩情的回馈,才能够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社会和大自然。2、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传统孝道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经过几千年的传 承,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说, 孝道是感 恩思想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传统“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孝道在发展过程 中逐渐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用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因此,在当 前,我们以传统孝道为视角, 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时, 有必要对传统孝道进行 一些合理的梳理, 挖掘出其中的精华之处, 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实现传 统孝道的现代转换。(1)适用范围:剔除“泛孝化”内容,回归家庭伦理。传统孝道的初始之 义包括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善事父母三个方面。到了春秋时期,“孝养”观念 逐步取代“追孝”观念,“善事父母”成为“孝”核心内容。就孝的本义来看, 它主要是适用于部落家族内部的家庭伦理。但从第一部孝道理论著作 孝经开 始,孝道的内容逐渐政治化和泛化,成为统治者“孝治天下”的理论基础而上升 为社会民众道德和国家政治道德,使之具有了浓厚的封建统治色彩,成为“置之 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放之天下而皆准的“至德要道”。在今天对传 统孝道的精华进行吸收的过程中,应剔除被封建统治者泛化的部分,让孝道重新 回归家庭伦理,成为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内容。(2)前提:重新界定“父慈子孝”的合理内涵,建立新型代际交流关系。 新型代际交流的前提是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公民意识为依托, 交流双方人格上 处于平等地位。对于子女来说,爱亲、敬亲、养亲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回报,一 方面,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 另一方面,由于有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为纽带, 它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功利色彩。(3)核心内容:善事父母。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 下能养。”又曰:“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可见,满足父母的物质 需要是行孝道的基础。 在物质需要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对父母尽孝道, 除了满 足其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重视父母的精神需求。(4)目的、目标: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作为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孝道, 体现的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爱和尊敬,而这种爱和尊敬的目的或目标又体现在两 个层面:其一,实现父母长辈的幸福和家庭的和睦,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 社会压力;其二,在行孝道过程,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两 者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四)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切入点, 重建农村少年儿童感恩教育体系的途径1弘扬以传统孝道为内核的优秀传统道德,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培养青少 年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 弘扬优秀传统伦理道德, 就是对业已误读的传统文化 进行重新解读, 提取其中的合理精华, 让已经出现断层的传统文化能够重新得到 继承和发展。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内核, 回归传统文 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 克服人们片面向往和追求物质利益与享受,以及多元文化 碰撞下的迷茫感。 在对青少年的传统孝道教育中, 教育者首先应具备传统孝文化 修养,并为孩子树立爱亲、敬亲的榜样。其次,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熏陶要从小 抓起,传统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四书五经、 颜氏家训等对童年时期道德启蒙和感恩意识的形成仍有着重要的适用意义。 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 认知能力编订出相应的传统文化通识读本,从 传统文化中的土壤中吸取传统孝道及感恩思想的精华,逐步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 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重建青少年成才评价体系,并赋予其可行的政策及措施保障。在青少年 成才的过程中, 虽然受着各方面的共同影响, 但学校教育已成为其非常重要的手 段和特点。 由于学校教育要服从一定的目标评价体系并为之服务,因此,青少年 成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对人才的培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