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1、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内经中已有八脉的名称并论及八脉的生理功能,如冲脉为血海、 跷脉主目开 合及睡眠等。但总体上, 内经对奇经八脉的论述较为零散,且不连贯和不完 整。难经对内经奇经理论多有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首次提出“奇经八脉”概念:二十七难明确指出:“凡此八脉者,皆 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二十八难进一步提出:“入于八脉而不环 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2)完善八脉循行理论: 内经对八脉循行记载多有矛盾之处。 以冲脉为例, 上古天真论篇、逆顺肥瘦篇、举痛论、五乱、动输、五 音五味、痿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篇均述及,对于其起点有“起 关元”、“起于肾”、“起于肾下”、 “起于气街”、“起于胞中”等不同。 难 经二十七难对此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对带脉的论述,在素问痿论中仅有“皆属于带 脉而络于督脉 , ,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的记载,其他篇章对带脉均未再 涉及。难经则对带脉做了简单而明确的阐述,二十八难云:“带脉者, 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难经对任、督二脉的起止,主要循行部位也作了系 统而规范化的概括,补充了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起止循行部位。(3)阐明八脉生理病理难经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的阐述,远较内经 深刻。二十七难云:“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 能复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将正经 比作沟渠,奇经喻为深湖, 对奇经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 阐述。奇经理论在难经之后,经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对任督二脉的重 点阐述,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阴阳纲维统率地位及主要病证的发展,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以奇经论病用药而日臻完善。2、完善特定穴理论(1)首次提出八会穴概念:内经中没有提到八会穴概念。难经首次提 出八会穴及其主治。 四十五难云:“腑会太仓(中脘) ,脏会季胁 ( 章门) ,筋 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 内也( 膻中) 。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难经八会穴主治局限于八者之热 病,后世医家扩展到八者之一切病变,成为临床常用取穴原则。(2)完善十二经原穴理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本输只载述了十一条 经脉原穴的名称、位置。 六十六难补充了心经的原穴:“, 少阴之原,出 于兑骨 ( 神门穴 ) ”。原穴主治作用,早在九针十二原中即有“十二原者,主 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但对原穴治病机理未有阐述,难经六十六难作 了阐发:“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 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至此,原穴的治病机理得以明确和完 善,为原穴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及四季应用:内经对五输穴的名称、位置有 所论述,而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系统阐述,首次是在难经。 六十八难 云: “井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 六 十四难又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 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阳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 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理论,为子午流注开穴 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十四难对五输穴四时应用做了论述:“春刺井,夏 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 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 邪在肝;夏刺荥者, 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4) 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 俞募穴是人体气血运行之枢纽要冲。 灵枢背俞、 素问气府论、素问奇病论对背俞穴名称、位置、主治虽有论述,但 未阐述其治病机理。 难经六十七难对俞募穴治病机理进行了概括:“阴病 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意思是说:内脏或阴经有病,其病气 常出行于阳分的俞穴; 体表或阳经有病, 其病气常出行于阴分的募穴。 所以募穴 在胸腹部,从阴引阳,可治疗阳病;俞穴在腰背部,从阳引阴,可治疗阴病。对 内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理论做了进一步发挥。唐王叔和受难经 启发,在脉经卷三、卷六中论脏腑病的针灸治疗时,列举了背俞穴与腹募穴 同时配用的处方,为俞募配穴法奠定了基础。3、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1)确立补母泻子大法:补母泻子理论源于内经。灵枢经脉指出: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又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 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灵枢本输更以五输穴配五行: “肺出于少商, 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 为井木;,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 为井木;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大肠上合于 阳明,出于商阳,商阳者,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六十四难补全了阴 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 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使五输穴之间及各经之间和五行相生、 相克联系起来, 有了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六十九难 提出了“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大法。并在七十九难的迎随补泻,七十五难的泻南 补北法中有了进一步的拓展。(2)首创泻南补北法:七十五难 云: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用于肝实肺虚证。其和六十九难的“虚则补其 母,实则泻其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补母泻子法是以五行学说中“母能令 子实,子能令母虚”理论为基础的。而七十五难对肝实肺虚证的治疗,提示 我们“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亦是指导临床之大法。只有全面理解母子关系 中:母实子亦实,母虚子亦虚,子实母亦实,子虚母亦虚”,才能领悟五行中生我、我生关系的真谛和补母泻子、泻南补北理论的至妙, 视疾病传变而定治疗之 大法。(3)拓展迎随补泻法:迎随补泻法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 织,恶得无虚 ?随而济之,恶得无实”。七十二难对此做了说明:“所谓迎 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迎顺而取之”。七十九难更拓展 为: “迎而夺之者, 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 补其母也”。是为子母迎随补泻法, 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4)强调营卫补泻法: 难经强调以营卫定针刺之深浅。七十六难:“当 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 营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 难更指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的补法先 浅后深、泻法先深后浅均源于这一原则,明代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刺法,即属此 类补浅泻深法。(5)提倡刺井泻荥法:井穴位处指(趾)端。七十三难曰:“诸井者,骨肉 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当剌井者,以荥泻之”。即须泻井时,采 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荥穴以泻之。难经中未言及补井之法,后人补 充为“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6)阐述四时补泻法: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难经在刺法上亦体现 此一原则。七十难曰:“春夏浅刺,秋冬深刺者,何谓也?然:春夏者,阳 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 之。, 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肝肾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 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 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提出了不同季节补泻之针法。七十四难提出了 四时分刺五俞:“春刺井者, 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 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按四季春生至冬藏,阳气由生发至收 藏,分属五行配五输,对应五脏而刺,以治五脏之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