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1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理论与操作,全球化 一、全球化概念 二、对全球化的各种反应 “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 一、“教育全球化”的基本形态 二、“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三、“教育全球化”的动力机制 四、“教育全球化”与国家教育发展全球战略 五、“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政策创新 信息化 一、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 一、2005年教育信息化现状及未来需求分析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及研究 三、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 四、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五、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六、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七、信息化教学理念引入的思考 八、教育信息化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九、教育信息化对学校产生的变革 十、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十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教育信息化标准及评估,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教师的网络学习,只有将网络学习放置在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中,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它。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使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具有紧迫感,教师如何适应当今世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当前教师教育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全球化与信息化出发,通过对全球化信息概念的介绍,分析全球化和信息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方式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引发大家对教育发展的思考。,全球化,要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全球化 :,一、全球化概念,全球化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对于究竟什么是“全球化”一直是各学科在讨论全球化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 ,但全球化概念的非规范性和不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科间的沟通,导致了“全球化”一词的滥用,似乎当今世界,谁只要贴上了“全球化”的标签,就有了时尚、先进的荣耀,别人不应该,也不可以对你的看法加以指责,于是“全球化”一词本身也全球化了。,从传播学角度:将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的地理因素的限制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送,,从经济学角度:将全球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从体制角度:把全球化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或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各种文化、文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的文明存在状态,各派学者更强调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矛盾变化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单一的选择,也不会出现其他学者所说的某种统一,一致的局面。.,全球化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1、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变化过程: 美国学者称:如果人类生存条件的首要特点是变化,即习惯与规范的变革,那么“全球化”一词刚好包含了变化的意思。我国学者也认为:全球化不是某一时间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是一个过程,是人类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2、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种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彼此分立的民族国家进行交往形成世界概念的一体化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全球化运动,人类的交往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各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化不再拒绝和排斥国际规则和通例。,3、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4、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进程: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新旧事物和意识矛盾以及多种参与主体间的矛盾。它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等。由此导致战争不断,暴力事件不断。,5、全球化是时空压缩的有效体现:表现为世界变小,信息瞬时流动量大,人民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世界开始非物质化,国家与地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6、全球化表明人们更加依赖其生存的环境.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认为全球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二、对全球化的各种反应,1三种基本态度.,(1)乐观派:全球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是一个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也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全球化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更准确地说,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而,面对全球化,我们是应该热情欢呼和大胆迎接呢?还是应该愤怒谴责和坚决拒绝?拟或应该审时度势、冷静观察、趋利避害?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对待全球化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判断。.,(2)悲观派:全球化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推行“西化”和“分化”战略的新手段,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其霸权主义的新工具。 .,(3)观望派:乐观派和悲观派各有道理,但又都失之于片面。 在他们看来,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既有喜又有忧,机遇和风险并存。同时,他们认为,全球化的利弊大小一时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因此与其匆忙出击,不如观望等待。,“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1、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第一种方式: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学从最有利于中国教育发展和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来看,以第一种方式,即吸引外国资本来华办学最为可取,不但可以增加国内的教育资源供给,以及在投资意义上的乘数效应和增加就业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发挥“鲶鱼效应”,有助于改善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素质,与经济领域吸引外资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种方式:在国外接受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留学生是它的主要途径。无论中外,留学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只是以往大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现象来看待,现在则还注意到它所具有的经济功能:1994年,世界大学生6100万,其中留学生占2%,达130万人。二战以后,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历来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国就读的留学生达50万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近100亿美圆的市场容量;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创汇7.5亿美圆,成为该国第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仅3400万美圆,五年增长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亚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曼谷、雅加达、吉隆坡等地开设了连锁教育中心,今年教育出口收入可望超过20亿美圆。 39所高校走出国门招生经济日报00/09/26就在国外高校纷纷来中国招生之际,中国高校也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留学市场。10月28日、29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39所国内高校将聚集韩国,举办“中国留学说明会”。据介绍,接受外国留学生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还可补充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去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42个国家的近4万名自费留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持1999年高校大扩招的诸多理由中,“减少因高中生出国留学导致的教育资源流失(向国外学校交纳的学杂费估计达100亿人民币)”,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 .,除了以上五种方式之外,利用全球教育资源的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方式是对其他国家教育成果优秀学生的利用,这方面美国的表现最为优异。 .,第三种方式:接受国外教育机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以第三种方式(远程教育)利用全球教育资源才刚刚开始,但却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为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无限制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时间、地点和身份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也克服了由此产生的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和排他性利用的限制,在理论上全世界的学习者可以同时看同一本书、听同一首歌、做同一道题、参加同一个主题讨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参与全球前100名大学的实时教学,同时可以共享全球前1000名大学的优秀教师资源,那将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产生多大的影响?尽管目前对此作出准确判断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中将会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第四种方式:在全球聘请优秀教师以第四种方式(聘请优秀教师)利用全球教育资源在发达国家是一种常例,但这种利用全球教育资源的方式在中国目前还主要限于语言教育,在其他专业教育领域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今后在这一块将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大学、温岭中学、双语学校、温中实验初中),第五种方式:利用国外知识产权 以第五种方式(利用国外知识产权)利用全球教育资源有两个重要领域。其中之一是利用国外教材,这一点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开展国际和校际间的课程认证与学位认证,可以有助于我国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有效提高我国学校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是教育观念。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但关于教育的基本观念却越来越趋于一致。比如教育宗旨,正在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其他方面,由生理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分支以及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正在构筑起关于教育活动的核心观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义务教育制度,其它如学校制度、学位制度等都有非常相似的制度架构;,再看教育内容。尽管世界各国的课程和教材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性,使得世界各国的教育内容在学科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常见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框架以及“工具、知识和教化”课程框架等等。,在教育手段方面,综合运用电视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并且正在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有全球性特色的教育活动形式。,2、全球性的教育现象教育一向被认为是需要保持本国特色也必须保持本国特色的国内活动,但从“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些所谓的特色正在逐渐减少,而在各国教育活动中相似和相同的方面却越来越多。,3、全球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无论是一国政府还是教育研究人员,都还没有自觉地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分析、研究和规划一国的教育体系,教育也一向被认为是国家主权垄断的领域。但是,这种认识目前已经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而我们的政府和研究人员却都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挑战之一来自美国的教育实践。我们注意到,对美国教育的评价常常表现出令人困惑的矛盾:她的基础教育经常受到美国国内和国外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从五十年代的课程改革到九十年代制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是建立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否定评价之上的。尽管如此,美国却有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和最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她的经济发展也未受到那个“低劣的”基础教育的困扰,这是传统教育理论难以解释的。但是,如果我们摆脱传统教育理论把一国教育体系限制在该国疆界内的思维定势,同时注意到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入国这样一个显见的事实,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美国教育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开放式的高效率的全球化教育体系,以此分析上面所说的矛盾也就不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二、“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教育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考察表明,构成“教育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一国教育体系的变迁,变迁的动力来之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变迁的基本方向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精英走向大众、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此同时,一国教育体系变迁的微观过程又与全球教育体系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由此逐渐形成了以一国教育体系的变迁与传导为演化动力的全球教育体系。 在“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三种主要的动力模式“要素流动”、“模式复制”和“资源共享”,分别对应上面所说的三种主要的“教育全球化”现象。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动力模式,我们可将“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综观“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扩大的西方文化影响是这一历史进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今后是否会有所变化,目前还难以预料。伴随“教育全球化”不断扩展的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要求一国教育体系对世界应有更大的开放性,否则,由教育形成的国民素质将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体系更大的开放性必定会使本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这种文化冲突既有可能侵蚀发展中国家政治权力的基础,也常常引起人们对破坏文化多元化生态环境的焦虑和担忧,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通常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旗号下尽可能小的开放国内教育市场,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对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倒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制定了更有吸引力的留学生政策,从而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在本国人力资源发展中陷于更加不利的处境。,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