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列主义及中国化理论的运用研讨 13200 字 重庆经验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十大经验的典型体现, 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性,蕴含中国模式的精髓,又 具有鲜明的重庆个性,彰显了巴渝气派;对执政党经受四种考验(执政 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化解四种危 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 的危险),突破我国在科学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瓶颈,提供了开创性的 思路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较成功的典 范。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 高度,对重庆的经验与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一、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探究重庆经验与模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善于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总结出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革命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 设。邓小平反复强调,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我们党 的传家宝。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关于新时期党建的十条 经验。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论述党执政 55 年的 六条经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 29 年的十个结合基本 经验;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 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条根本经验。从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经验观察重庆经验与模式,至少可以概括为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重庆经验与模式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本地化 实践。建党 90 年来,波浪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 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列主义必须随 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列主义看成是空洞、僵 硬、刻板的教条。马列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 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党曾经犯过错误, 甚至遇到严重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某些指导思想脱离了 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 奋起,继续胜利前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具有实事求是和自我批评 的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精神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构成了根源于马列,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丰富于江泽民、胡锦涛,然后继续丰富 发展(简称源于马、始于毛、成于邓、丰于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世界上一条最亮丽的思想轨迹和理论景象。其中,科 学发展观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 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列主义 中国化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的发展观要求人们在具体工作中,必 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庆市委、市政府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把 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央精神同中国国情、地区区情结合起来,精心分析问题,认真解 决问题,实现了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本地化。其成功源 于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协调区域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突破行政区划界 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此,2007 年 3 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 314 总体部署,要求成为长江上游 经济中心、西部增长极和城乡统筹的直辖市。重庆市委、市政府在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 314 总体部署的过程中,坚持从重 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等实际出发,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积极探索民生导向的发展路 子;通过森林、畅通、平安、健康、宜居等五个重庆建设,改善发展 环境;实施民生 10 条和共富 12 条,建设两江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 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 划、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开展唱红打黑、大下访等工作,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 快车道。重庆全面转变对内对外发展方式,受到海内外进步舆论的 广泛赞誉。其创新性实践,符合我党一贯提倡的,要把党中央的精 神同本地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方针, 是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重庆的良好运用。第二,重庆经验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前 60 年的优良传统与 后 30 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前 60 年的优良传 统,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及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 了艰辛探索,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思想财富,以及以正 面为主的运用经验。中国共产党后 30 年的科学发展精神,集中体现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 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前 60 年的优良传统与后 30 年的科学发展精神的有机结合,在重庆得 到了显著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经验是三三制。其一,注重强化三大基础。通过加快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来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通过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引导 其自觉的阶级觉悟,来强化党的阶级基础;通过在非公企业中不断建 立健全党的组织,引导非公人士对党的认同感,来扩大党的群众基 础。其二,深入推进三项制度建设。即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 接待群众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 群众意见定期处理反馈制度。其三,扎实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大下 访、大走访。近年来,20 万名干部走访群众近 100 万次,解决各类 矛盾纠纷 11 万余件,200 多万群众直接受益,群众信访总件次和总 人次大幅度下降;二是三进三同。三进是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 三同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是通过帮扶财物和送脱贫致富 项目结穷亲。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效果表明,必须全面完整地理解、 运用和创新建党 90 年的有益经验,而不应当用后 30 年的经验去否 定前 60 年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大学生学工学农等)。 当前,执政党及其政府只有真正站在工农知等劳动者立场上,协调 包括劳资关系在内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基层 党建工作在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上必须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党 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面对上访和闹事等众 多社会矛盾和难题,单靠强力部门和信访部门,难以防微杜渐地解 决问题,还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重庆干部多下访,群众少上访, 便是一条有效经验。第三,重庆经验与模式倡导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宗旨和 价值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 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90 年来党的发展历程表明,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本。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胡锦涛在庆祝建 党 9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 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 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并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 内在要求。重庆市委书记多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 党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都要眼睛向下, 动起来,跑下去,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重庆经验与模式牢牢把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 核心这一精髓,并以此为立足点,把为人民服务与以人为本结合起 来,解决了各项发展为什么人的问题和人民拥护不拥护这一关键问 题,从而化解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 葆先进性的特点: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 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 联系。其中,五个重庆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满足了群众衣食住行 的需要;扫黑除恶,交巡警平台建设,加强了警民联系,提高了群众 的安全感;机关干部大下访、三进三同、落实三项制度,维护群众切 身利益,改善了党风、政风。十大民生工程,想得细、措施实,是 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重庆经验与模式把执政为民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努力体现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把缩 小三个差距作为贯彻落实主题、主线的重要突破口,走民生路,念 共富经,努力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坚持共建、共享、 共富,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 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构建增长极、经济中 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中同步缩小三个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共富 12 条条条紧扣缩小贫富差距,其中明确规定,普通职工的收入变动 要与企业的高管收入、劳动生产率、净利润率和本地消费价格挂钩, 实行同步变动,从而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劳 动者收入正常增长的合法权益和发展成果如何分享的难题。这种务 实行为和有效措施,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经济社会环 境,以群众的实际感受为最高评价标准,必然促使重庆居民幸福感 等多项经济社会指标排在全国前列,使党的宗旨和价值观得到贯彻,真正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探究重庆经验与模式党的建设理论经历了从两个文明、 三个文明再到四个文明、五个文明的发展完善过程。重庆在五个 文明建设方面都有创意。第一,以民生共富为导向的经济建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以 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工作,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经 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 并让广大城乡劳动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地实现合乎不同 时期和不同水平的共同富裕。重庆率先提出走民生共富为导向的发 展之路,就是把改善民生、缩小差别、共同富裕,既作为发展的目 的,也作为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这符合科学发展 观强调当前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从 2010 年 6 月至 2012 年底,重庆决定投入 3000 亿元,办好 10 件民 生大事:一是建设 4000 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 70 多万户中低收入 群众住房困难;二是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非市中心区的两翼 95%有 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三是森林覆盖率达到 40%,城区 绿化率达到 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 市;四是在重庆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 500 个交巡警平台, 提升群众安全指数;五是提前实现重庆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使 300 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六是培养照顾好 130 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 外出务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