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会展经济论文会展服务论文会展管理论文- 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实力的快速提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的会展业成为 一些城市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对于会展业的研究逐渐从定性的对策建议 向定量研究分析发展。一套完备有效的会展业评价体系对于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以及区域整 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论文的分类和内容分析,找出各体系 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 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会展业 评价体系 研究综述 城市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会展业凭借其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且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使得我国 众多大中型城市相继提出了打造知名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力扶持会展经济并试图通过 会展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也正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通过对维普中 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与会展相关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产 业影响及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领域,仅有小部分文章运用或涉及数理统计或建立模型等定 量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对会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评价与指导效果。 随着会展业定量研究的逐步发展,关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们 的重视,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对于某一城市会展业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也 有益于各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认清和把握城市会展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 近 5 年内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和内容分析,试图找出各体系在研 究方法、研究内容、效果及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得出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发 展趋势和方向,从而促进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进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005 年至今的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以“会展、指标” ,“会展、体系”,“会展、评价”,“会展、竞争力”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文献共 209 篇。剔除非学术类文章以及内容与会展业评价体系关联度较低的文章 188 篇,实际涉 及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文献为 21 篇。根据既得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 法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到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相关内容的一些研 究态势和结论。 三、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学者们对于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是多维的,以全面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和 发展潜力的体系建立为主,但也不乏着眼于会展业人员培训、顾客满意度以及场馆绩效等 分支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全面的评价体系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 作为逻辑顺序对文献内容进行综述。 (一)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 目前,关于评价指标的确立方法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德尔菲法等较为w多见。多数学者选择在波特模型、SWOT 分析法等定性研究的框架内,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定 量分析工具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来确立最终的指标体系。 王述珍等人在进行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建 立数学模型,将一些定量、定性混杂的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较 为全面的量化评价。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 充分运用 AHP 法,针对会展业及会展旅游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李华敏 等人在研究会展旅游发展条件的评价体系过程中,也选择了层次分析法来确立体系指标。 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和体系研究中,赵体微提出了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体 系,并大量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而综合建立具体指标。 此外,类似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学者们采用较为普遍的一套方法。李海霞将此方法 与波特钻石模型结合,对会展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建模和指标体系制定。赵秀芳通过采用这 一方法充分考虑影响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体 系。李曼等人也在中国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 要的指标确立方法, 可见,当前我国城市会展业体系确立的理论框架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是对于通过层 次分析法之后的指标处理过程。一部分学者选择结合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决策或打分来进一 步筛选及确立指标,如李华敏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等:少部分学者 则选取通过其他测评方法或经验判断来进行后续工作。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指标是其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指标的个体和整体特征差异将 对体系的架构与评价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着重对现有文献已建成的体系指 标进行分析。 1.指标数量。在现有的 21 篇文献中,通过初步汇总和计算共有 9 篇列举出了体系的全 部细分指标,每一体系的指标数由 3550 项不等,平均指标总数为 41 项。指标数量相对 较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展业的较高关联度和较高产业融合度造成的。只有充分考虑各 个因素对于会展业的影响,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会展业的现实状况。 2.指标结构。文献中。几乎全部研究者均采用了多级指标的体系构建方式。这种多层 次、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体系指标的针对性和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从现有研究 成果看,该体系多采用两级结构。如程建林等人合著的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 与城市功能提升。李华敏等所著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评价体系研究,吴开军关于城 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等一系列成果中采用的均为两级指标层级的体系结构。同 时,也有进一步将体系细分为更多层次的。王述珍关于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由准则层、细分准则层以及具体指标三级构成。赵体微构建的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也为 此结构。戚能杰在层次分析法在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目标 层、准则层、领域层以及指标层构建了完善的四级指标体系。李海霞在相关研究中同样采 取了四级指标的体系构造方法。 3.指标类别。作为会展业的评价体系,其必定受到会展产业涉及面广、综合因素多的 影响而导致指标涉及领域较为复杂,因此,在建立体系层级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进行分类 尤为关键。常见的分类主要集中为按照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划分,对会展业直接或间接 影响划分以及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类等几种基本归类方式, 以李曼、赵体微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仍选取了基于钻石模型的六要素进行指标的分类, 即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 政府行为这几个相关领域予以指标划分。在涉及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上,采用现实竞争力、w潜在竞争力以及竞争环境支持力这一角度的分类较为多见,如李海霞等人。此外,赵秀芳 等人选择直接从城市经济总量、商贸发展水平、会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地理 区位及交通和旅游接待力 6 个方面直接建立指标。吴开军构建了从经济环境、自然与社会 环境、旅游产业环境和会展企业 4 个大类的评价体系。李华敏等人从产业硬件条件和软件 条件的角度人手,进一步将指标分类定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区位与会展需 求、会展基础设施、会展政策与体制、会展企业及从业人员 6 个类别。程建林等也提出了 按照基础设施、人才、会展业、环境、区位和结构几个方面的体系结构。 4.指标性质。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量化方 式呈现出来,但对于产业边际宽泛的城市会展业来说,存在诸多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因 素,因此体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混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具体 指标的数据处理和准确度。 关于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对论文中列出完整的指标及具体解释的 7 个体系 进行指标的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体系的定性指标与总指标的比值,最终得到平均结果为 定性指标占总指标的约 13。从指标性质的比例可以看到,定性指标在体系中占有相当重 要的分量,因此,对于定性指标的具体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评价体系的完备性和评价效果。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定性指标的处理和评价主要有几类做法。 程建林等人采用了客观计分的评价方式,例如对于区位因素指标分为是否沿海、是否 有航空中心等进行逐项打分。王述珍、李华敏等人均选择专家打分决策的考量方式,通过 集中专家意见从而确定该定性指标的特征。但采用最为普遍的方式是将定性指标适当转化 为可量化因素进行评价。吴开军在所建体系中将全部指标均以可量化标准予以解释,即选 取一定量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支进行定量评价:如自然环境指标通过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质 量等进行评价。李曼等人则在研究过程中将以上几种指标处理方式予以结合,最终确立定 性指标的具体情况。 (三)实证研究及后续评价 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认识会展业的发展状态并针对现状做出 利于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决策,因此实证研究是评价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这一课题研究 的核心意义之一。在本文检索的 21 篇文献中,结合实证分析的论文为 6 篇,数量并不占多 数。这些实证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检测和验证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而进行的实证 研究,如戚能杰、程建林等人通过权重确定和整体评价等过程证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并 得出一定结论:另一类为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而运用于检验某一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状况, 如李曼等人在中国会展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以上海为实例,评价了上海会展业的 竞争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王述珍等人通过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北京、 上海和广州 3 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吴开军以广州为例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基于因子分析的 城市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后续评价过程中发现体 系的部分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也在此过程中为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持。实 证研究也可以作为体系建立的后续评价环节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评价体系的效果和局限性 对于评价体系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局限性,鲜有论文对此予以研究和阐述,仅有王述 珍等人在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及结合实证研究的评价效果。 关于局限性,赵体微在构建会展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研究中明确指 出由于会展业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内在逻辑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具体的研究所依托技术的 限制,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另外,作为定量研究基石的统计数据,即各w指标的权重还有待获得、应用和证实。 除此之外,纵观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发现,对于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 的建立问题普遍存在以下几处不足:首先,目前较多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忽略因素之间的关 联,这使得对产业融合度较高的会展业影响因素的评估准确性产生一定偏差:其次,定性 指标的量化工作有待完善,通过专家群决策和抽取代表性因素进行指标量化的做法仍存在 一定偏差:此外,体系建立与实证研究的关联度不够,这导致指标体系的后续效应发挥有 所削弱。 四、结论 (一)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城市会展业评价体系的研究尽管受到了一定关注但 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均较为单一。研究内容尤其是体系指标方面。对于指 标分类、指标评价等过程和内涵都具有较为相似的特征,根本性差别不明显。另外,指标 体系确立后的后续研究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深挖和推进。 (二)关于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和内容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会展业 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做了初步分析,但在此过程中也感到存在以下几类问题需要说明: 首先,研究样本数量不够齐全,在关键词符合条件的文献中仅有极少部分文章与本文 研究重点相关,而其中还有部分是针对会展业分支进行的评价体系研究,因此,对于文献 内容的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 其次,未充分归纳和比较全部样本文献内容。在对全部论文基本内容进行大致分类后, 仅抽取部分代表性突出的文献予以综述,而部分文章并未纳入内容分析的范围, 再次,对文献部分内容界定的模糊性和文献研究重点的不完全一致也是局限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