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徐州高级中学备课纸徐州高级中学备课纸高中一一年级语语文文学科执教人:程程扬扬 年 月 日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本课(章节) 需 课时课 题本节课为 第 课时课 时 分 配为本学期总第 课时1.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教学目标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 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重 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难 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解题: 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 png。为什么叫“阿房”? 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 (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 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 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 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 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 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 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 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 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 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 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 “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 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 采 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5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 23 岁,作 “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 16 岁时继位为 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 3 年 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 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 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 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 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 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 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 作。 二、分析课文 1、2 两段。 1、重点词语: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 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 “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 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 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 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 “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 于“妃”;“媵(y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 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 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 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 丽的意思。 2、疑难语句: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 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 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 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 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 “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 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 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 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 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 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 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 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 “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 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 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 “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 “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 (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 “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3、课文分析: 第 1、2 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 1 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 12 字)两句偶句, 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 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 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 中人物活动。 第 2 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 6 句)写供玩乐的 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 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 掠行径。 第 2 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 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 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 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 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3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font 拿栏校谩把毯嵛硇薄崩从髦赶阊痰呐簦坏嫣匦掠保夷 芨艘猿浞值拿栏小挝淖炙浼 坛拢床幌缘每菰铮凰浼 涫危床幌缘酶遥凶徘苛业谋硐至透腥玖 锤此卸粒突崽 寤岬阶髡咴吮市形牡拿烂睢?/p 三、分析课文 3、4 两段。 1、重点词语、文句: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 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 “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 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 ,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 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 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 奢侈。“念”,顾念。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 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 “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 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 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 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 “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 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 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 个“后人”均 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 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 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2、内容分析: 3(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3)第 3 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1)第 3 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 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 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 3 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 脉络;第 4 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 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 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 3 段用 “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 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 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 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作业板 书 设 计教 学 后 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