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0页
第2页 / 共140页
第3页 / 共140页
第4页 / 共140页
第5页 / 共140页
第6页 / 共140页
第7页 / 共140页
第8页 / 共140页
第9页 / 共14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楼宇布线系统基础培训 Basic Training of Wonderful Premises Cabling Solutions,Wonderful布线系统,革新的布线解决方案,2, 2004/04 Dtwyler Ltd. Cables+Systems - KI; cables+systems e 2004.ppt,3,分支遍布各地,4,通信布线系统(WAN),Fibre Optic Cables,Components,Fibre Optic Patch Cords,综合布线预备知识 综合布线概述 综合布线产品系列,培训内容,通信系统的三个要素 两个经常混淆的概念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 网络基础,预备知识,通信系统的三个要素,发送方,介质,接收方,带宽(MHz)设备或介质依照一定传输要求可以提供的工作频率范围数据传输速率(Mbps)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吞吐量的描述,即在单位时间内一个系统能传递的二进制数位,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1010110010101101000100010110010,单位时间,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带 宽(MHz),数据传输速率(Mbps),频率单位 描述电信号 和物理介质有关 不依赖于应用,数据的速度 系统吞吐量的描述 和带宽有关 依赖于应用的编码,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OSI七层模型 网络的分类 拓扑结构 以太网及CSMA/CD的访问控制方式 主要网络互连设备,网络基础,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设备安装在单独的大房间中,后来出现了批处理和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所连接的多个终端必须紧接着主计算机。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样就出观了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将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OSI七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举例,OSI七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层,高层数据,高层数据,TCP 头,数据,IP 头,数据,LLC头,0101110101001000010,数据,MAC头,表示层,应用层,会话层,数据段,数据包,Bits,帧,PDU,OSI七层模型,高层数据,LLC Hdr + IP + TCP + 高层数据,MAC 头,IP + TCP + 高层数据,LLC 头,TCP+ 高层数据,IP 头,高层数据,TCP 头,0101110101001000010,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网络层,表示层,应用层,会话层,局域网(LAN)几米10公里 小型机、微机大量推广后发展起来的,配置容易、速率高,4M2Gbps。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循径问题,不包括网络层 城域网(MAN)10公里100公里 对一个城市的LAN互联,采用IEEE802.6标准,50Kbps100Mbps,位于一座城市中 广域网(WAN)几百几千公里。发展较早,使用专线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循径问题,速率为9.6Kbps45Mbps。如邮电部的CHINANET,CHINAPAC,CHINADDN 互联网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它是将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按某种协议统一起来的一中高层技术,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环形网络,拓扑结构,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分布式网络,以太网以太网是70年代由Xerox开发出来的。现在已成了最流行的局域网标准。1980年,IEEE发布了IEEE 802.3规范,它的基础就是以太网。不久,DEC,Intel和Xerox联合开发和颁布了以太网规范2.0版本,它实质上与IEEE802.3兼容 以太网和物理层以太网及IEEE802.3定义了基带信号速率为10M、100M这里被称为10Base及100Base,分为以下几种布线类型:10Base-2、10Base-5、10Base-T、100Base-T、100Base-F、1000Base-T、 1000Base-TX、 1000Base-F等等 以太网的访问控制方式以太网是一种共享介质的技术,使用广播的原理来传送数据,为了使用这种技术,以太网使用载波帧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协议,允许网络设备来协商传输数据的权利,以太网及CSMA/CD的访问控制方式,以太网及CSMA/CD的访问控制方式,广播就像高速公路,更多的接入点就意味着频繁的碰撞发生 必须使用CSMA/CD,以太网及CSMA/CD的访问控制方式,在局域网中,站点可以检测到其他站点在干什么,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动作。网络站点侦听载波是否存在(即有无传输)并相应动作的协议,被称为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 当两台计算机同时企图通信并分别发送自己的帧时,这种类型的网络就会发生问题。这通常被称为网络冲突。这好比某人需要与15或20人同时对话,甚至用不同的语言。 网卡带有减轻外界冲突的算法和避免冲突的基本原则。带检测冲突的载波检测多路访问方法(CSMA/CD)就实现了网络上发送帧的一套标准。当网卡准备用线路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侦听网上是否有其它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如果网络空闲,它就可以发送自己的帧。如果网络正在发送数据,而另一个网卡也开始发送数据,就会产生冲突。每个网卡都受命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在发送数据前重新侦听。随着网络的扩大和发送数据量的增加,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太多的计算机同时试图进行通信,网卡在发送数据时必然会产生冲突。这通常被称为带宽饱和,应该尽量避免。,也叫网络适配器,是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网卡插在计算机或服务器扩展槽中,通过网络线(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与网络交换数据、共享资源。每个网络适配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该地址被集成在卡上的芯片中。该地址叫做物理地址,或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网络适配器完成以下功能: 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处接收数据,将其转换为传输到电缆上的电信号; 从电缆处接收电信号,将它们翻译为数据,以便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够识别; 判定从电缆接收的数据是否为传输给该计算机的数据 在计算机和电缆系统之间控制数据流。为确保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兼容性,网络适配器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适合计算机的扩展槽 使用正确类型的电缆连接器 计算机操作系统支持,主要网络互连设备,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Hub就是活动的中心。集线器(HUB)是局域网中计算机和服务器的连接设备,是局域网的星形连接点。 集线器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分发,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一些集线器在分发之前将弱信号重新生成,一些集线器整理信号的时序以提供所有端口间的同步数据通信。 Arcnet、100Base-T、100Base-F及许多其它专用网络都依靠集线器来连接各段电缆及把数据分发到各个网段。 在100Base-T网络中,所有设备需要用非屏蔽双绞线连接到一个或多个集线器,集线器应该有多个端口甚至多种类型的端口。有时需要把多个集线器连接起来,这时,你可能想用高速端口来建立网络的主干,各集线器与服务器应直接连到高速主干上。因为多数LAN的主要通信是在工作站和主服务器之间的,主干对网络的整体性能意义重大。,主要网络互连设备,集线器(Hub),以太网交换机(SWITCH)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与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实现OSI模型的下两层协议, 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的原理很简单,它检测从以太端口来的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的MAC(介质访问层)地址,然后与系统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进行比较,若数据包的MAC层地址不在查找表中,则将该地址加入查找表中,并将数据包发送给相应的目的端口。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A、从OSI体系结构来看,集线器属于OSI的第一层物理层设备,而交换机属于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也就意味着集线器只是对数据的传输起到同步、放大和整形的作用,对数据传输中的短帧、碎片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而交换机不但可以对数据的传输做到同步、放大和整形,而且可以过滤短帧、碎片等。B、从带宽来看,传统的共享式10Mbps/100Mbps以太网采用广播式通信方式,每次只能在一对用户间进行通信,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同时集线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交换机比传统的共享式集线器提供更多的带宽。交换机每个端口都有一条独占的带宽,它同时提供多个通道,允许不同用户间进行传送;同时交换机不但可以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而且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主要网络互连设备,交换机(Switch),路由器(Router)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层设备。它是两个局域网之间接帧传输数据,用于连接网络层、数据层、物理层执行不同协议的网络,协议的转换由路由器完成,从而消除了网络层协议之间的差别。一般说来,异种网络互联与多个子网互联都应采用路由器来完成。路由器的功能: 在网络间截获发送到远地网段的报文,起转发的作用。 选择最合理的路由,发送数据包。路由器的优缺点 适用于大规模的网络; 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负载共享和最优路径; 能更好地处理多媒体; 安全性高; 隔离不需要的通信量; 节省局域网的频宽; 减少主机负担。,主要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Router),结构化的布线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的发展 综合布线的特点 综合布线标准 综合布线的结构 信号的传输介质与传输特性,综合布线概述,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是一个能够支持任何用户选择的语音、数据、多媒体等应用的建筑物通信布线系统。系统应能支持语音、图像、数据等各种信息的传输,支持UTP、光纤、STP等各种传输载体,支持多用户多类型产品的应用,支持高速网络的应用。 综合布线系统是伴随着智能大厦的发展而崛起的,在智能大厦尚不完善的今天,它甚至成为智能大厦的代名词,但智能大厦除了综合布线系统之外还包含安保系统,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内容。,结构化的布线综合布线,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一种需求,综合布线是网络实现的基础,它能够支持数据、话音及图形图像等的传输要求,成为现今和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的有力支撑环境。,综合布线系统是无源的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和有源设备构成网络,常用的有源设备有HUB/SWITCH/PC/SERVER/ROUTER综合布线本质是星形的、分布式的结构以适应布线系统的要求,结构化的布线综合布线,综合布线的最初实施,距今已有 二十几个年头。 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产生。人们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老式大楼进行改造,对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采用计算机监控,为客户提供话音通讯、文字处理、电子邮件以及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同时,多家公司转入布线领域,但各厂家之间产品兼容性差。 1985年初,计算机工业协会(CCIA)提出对大楼布线系统标准化的倡仪,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EIA)和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开始标准化制定工作。 1991年7月,ANSI/EIA/TIA568即商业大楼电信布线标准问世,同时,与布线通道及空间、管理、电缆性能及连接硬件性能等有关的相关标准也同时推出。 1995年底,EIA/TIA 568标准正式更新为EIA/TIA/568A,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出相应标准ISO/IEC 11801。,综合布线的发展,制定EIA/TIA568A标准基于下述目的: 建立一种支持多供应商环境的通用电信布线系统; 可以进行商业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建立多种布线系统配置的性能和技术标准。 该标准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 办公环境中电信布线的最低要求; 建议的拓扑结构和距离; 决定性能的介质参数; 连接器和引脚功能分配,确保互通性; *电信布线系统要求有超过十年的使用寿命。 2000年,国内修订推出了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这两个标准的出台标志了综合布线在我国走向正规化、标准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