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象黄河象教学设计(话题讨论)教学设计(话题讨论)桥西区东简良小学 王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书写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 5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和合理想象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2.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 (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 23 课“黄河象” 。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眼前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假想:想象,假设。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和抽查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给了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教师相机板书: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第二部分:(25)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第三部分:(6)象化石被发掘。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学习一定的表达顺序。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一、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黄河象 ,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二、深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1出示中心话题:科学家对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作了怎样的假想?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概括科学家的假想: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引导学生找出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找出文章中的具体句段:(一)化石的完整性为假想提供了依据。a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通过指名朗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准确性。(二)假想的条理性。a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b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c两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让学生先找出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然后再通过情感朗读,体会和学习表达的条理性。(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的引领,让孩子们掌握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学习表达的正确性和条理性。 )2讲解、复述这个故事。(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3)同组相互复述。(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设计意图: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思维能力。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