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讲 区位论区位(location)-空间位置 ,即某一事物所占据的场所。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economical location)某一经济体进行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占有场所即为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工业生产所占有场所即为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城市经济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则称之为城市区位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优化问题。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得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区位论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本讲仅介绍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自学第一部分 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17831850)德国经济学家,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1826 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简称孤立国 )一书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1、 孤立国和农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19 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2、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1)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2)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农业怎样布局才能利润最大化?3、当时观点:(1)农业经营方式应实行集约化经营,广泛采用轮作制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2(2)农业生产布局应根据自然条件,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当时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利用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来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为了论证这一问题,杜能本人从 1810 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他将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后来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在这些数据检验的基础上,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二、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1、基本概念:(1)集约化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指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一般“集约化经营”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袁斌昌(2002)认为集约化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资本或资源的集中使用,二是资本或资源的高效率使用,三是资本或资源的节约使用。许祖东(1997)将集约经营概括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和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认为集约经营的实质是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2)轮作制: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是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3)二圃制耕地常被分成两块,每年一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作物也轮种。生产技术进步后,二圃制由三圃制替代。欧洲在 8 世纪前盛行二圃式农业生产方式。由于二圃制利用效率不高,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15 世纪后被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所取代。(4)三圃制耕地常分成三块,两块耕作,一块休耕,逐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作物也轮种。这样,一块地连续两年后有一年休闲,保持了地力,利用率也比二圃制高。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每年的土地利用率都保持在三分之二的水平上,并且能够尽可能高效的恢复地力,显然优于二圃制的 50的土地利用率。这在当时人口持续增长了几个3世纪的欧洲,土地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是十分有效的。2、假设条件杜能对于其假想的“ 孤立国 ”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周围的土地是均质可耕作的农业地带;(2)城市供给农村工业品,农村供给城市农产品;(3)距城市 80 英里之外是荒地,与其它地区隔绝;(4)农业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5)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6)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和劳动者工资固定不变;在这些假设前提下,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布局的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2、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业企业家所采取的经营方式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二)主要内容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利润最大为前提条件的。根据前述各种假设,杜能给出的单位产品利润公式如下。利润 L 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运费增多)而减少。1、当利润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2、我们将运费为零的利润点和耕作极限点(利润为零的点)连结成一条曲线,把该曲线称为利润曲线。3、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利润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4、空间配置方式如上图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如下: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据此,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圈。 第 一 圈 自 由 式 农 业 圈该圈为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 ,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决定了该圈的大小。 第 二 圈 林 业 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而不宜远运,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至第五圈都是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程度逐渐减低)第 三 圈 轮 作 式 农 业 圈4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豌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 50种植谷物。 第 四 圈 谷 草 式 农 业 圈为谷物(麦类) 、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休闲地。全耕地的 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 五 圈 三 圃 式 农 业 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以供给三区肥力)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 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 六 圈 粗 放 畜 牧 业 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殖牲畜,以牲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利润为零,为无人利用的荒地。5、杜能圈层结构:6、基本结论(1)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反之,越粗放。 谷物比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增加。(2)在农业生产布局上,与距离有关的运费是最主要的因素,土地利用由林地、耕作地向畜牧地、荒地过渡。 三、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积极意义(1)理论意义-孤立化方法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 孤立化的方法 ”。他把引起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类型的地域差异的许多自然因素(土壤、地形、气候、水文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居民劳动素养、经济文化水平等)都假定为到处一样的常数,而后单独考虑市场距离一个因素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为其后的研究所广泛使用。(2)提出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具有相对性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区域经济学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2、实践意义-应用研究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假设条件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5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理论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地域,也即严格与杜能圈相符合的研究事例较少,但仍可以找到一些类似杜能圈的研究成果(1)宏观领域的研究事例有乔纳森的研究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2)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中观领域的研究如 80 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大致形成四个圈层:(3)北京市郊区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表现(4)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微观领域的研究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四、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1、实际上,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样性引起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异是极为复杂的,永远不可能有“ 到处一样 ”的情况。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就根源于此。2、由于现代交通运输、罐头制造和冷藏技术的迅速发展,运费大幅度下降,市场距离在决定土地利用方式中日益成为次要因素,而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比市场距离更加显著。3、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一般而言,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混杂着写字楼、商业、住宅、工厂等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圈” 。辛克莱尔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与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在城市近处的农民,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采取临时性耕作现象常见;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五、对农业区位论的一些改进1、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 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交通条件则会发生变化。由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为马车运费的 1/10) ,那么沿河农场可将运费降低 90%。如:沿河农场距市场 160km 的谷价仅相当于距市场16km 的非沿河农场。非沿河农场也可将产品运到河边,再利用航运,降低总运费。除非距河流太远以致航运成本上升到与马车运费相同时。如:距河岸 8km 且距市场 160km 的农场也仅相当于孤立国中距市场 24km 的农场。由此,导致有通航河流存在时,同心圆模式变形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的带状模式。62、其它小城市的影响: 当孤立国内不仅有一个大城市,还有其它小城市的情况下,小城市周围的农场就会就近供应给小城市农产品,从而形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小环带。3、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1)土质一定(谷物产量为不变)时,城市中谷物(裸麦)价格变动时。当谷物价格降低时,谷物带来的收益下降,利润曲线下移,种植范围缩小,相应的畜牧圈范围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