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关于春秋时期几个问题,“春秋”的由来 东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半段与孔子春秋年代(公元前722481年)相当,故称春秋。春秋下限 有两种说法:(1)自平王东迁至周敬王44年(公元前476年)。依据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纪事从共和元年到周敬王44年。春秋时期主要有影响的诸侯国有12个。(2)自平王东迁至周考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封韩、赵、魏大夫为诸侯。,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先前统一的西周王朝分裂成许多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宗法制开始分结解体。井田制在瓦解,礼制在破坏,封建的生产关系在成长,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历史的转折。春秋时期历史特点: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生产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春秋时期资料以文献为主,主要有史记、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掌握的内容: (1)奴隶制解体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迁; (2)诸侯争霸,促进地区性的统一和政治的变迁; (3)社会变革推动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老子和孔子相继出现。对中国几千年文化学术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春秋政治内容主要有两个: (1)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维持“天下共主”名分,势力相当于中等诸侯。 (2)诸侯争霸。齐秦晋楚等大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充当霸主,号令诸侯。,春秋时期形势图,春秋形势图,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 第一,王畿缩小。周天子直辖的土地在戎狄的袭扰和诸侯蚕食下,大大缩小。最后只剩下成周附近方圆一二百里的地方,辖区相当于一个中小封国。诗大雅召旻:“昔先王曰辟国百里,今也,曰蹙国百里”。第二,兵力削弱。周王的军事力量日益削弱,进入东周初期,只有成周八师,最后只剩下三个师,大大削弱了对诸侯的控制力量。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徒具虚名。,第三,财力困乏。周王室地盘缩小,收入锐减,加上诸侯不再定期纳税,经济发生了困难,以至于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过日子。平王去世,桓王无钱办丧事,不得不向鲁国“求赙”。(左传隐公九年)周襄王没有乘车,派人到鲁国去“求车”。(左传桓公十五年) 第四,权势跌落。王室地盘小,兵力、财力弱,势必造成权威的削弱。诸侯国几乎都成了独立政权,不再听从周王命令,也不再定期向周王朝行聘纳贡了。如鲁国,在鲁隐公执政十一年中,从未朝见周王,而周天子却三次派使臣到鲁“聘问”。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鲁国仅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但同时鲁朝齐11次,朝晋20次。 王室衰微是诸侯争霸的前提。,2、夷狄交侵,西周时期,王室经常率兵抵抗周边民族的进攻,起到保护中原诸侯的作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周边民族趁机进攻中原,威胁华夏各诸侯的生存。公羊传:“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面对周边民族的进攻,中原地区需要有强大的诸侯国出面,领导各国抵抗周边民族的入侵。这是大国争霸存在的合理性。,3、诸侯的分布,在王室衰败的同时,原来分封到各地的诸侯普遍强盛起来。春秋初期有140多个诸侯国,比较重要的有:晋、楚、齐、鲁、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许多小国被吞灭,大国更加强大。史载:“齐桓公并国三十五”(荀子仲尼),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韩非子难二)。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充当诸侯首领,与诸侯会盟,抵抗周边民族的进攻,并趁机扩充领土,“兴师不请天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二、大国争霸,“霸”就是“伯”、“方伯”。古人排行有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兄长”之意。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争霸持续二百余年,始自齐桓公称霸,终于吴越争霸,其中最有名的有五位,称作“春秋五霸”。,1、关于五霸的几种说法,(1)墨子、荀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班固: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3)颜师古汉书注: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4)王褒四子讲德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5)赵岐孟子注: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上述说法中,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是公认的霸主,其余六位均有不同的看法。霸主的标准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一是霸主应会盟诸侯,二是在中原地区称霸。一种意见认为:一要德高望重,二要天子册封为“伯”。根据这些标准,齐桓公、晋文公符合条件,其余均有所欠缺。,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打败,受伤而死。 秦穆公仅在西方称霸。 楚庄王是夷狄,是中原诸侯讨伐的对象,攘夷包括抗楚。 吴王阖闾虽然打败楚国,但在吴越纷争中受伤而死。 吴王夫差虽然打败齐、晋,会盟诸侯,后在吴越纷争中失败自杀。 越王勾践灭吴,违背霸主的基本道德。,需要注意的是,春秋五霸提倡“以德服人”,与“以力服人”的战国七雄不同。尽管大国想掠夺土地,但在表面上维持社会正义,出兵时都要把自己装扮成“仁义之师”。目前多数赞同孟子注的说法,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都被承认是五霸人选。 秦穆公虽偏居西方,但他扶助弱国,威信很高; 宋襄公以讲究“仁义”而闻名; 楚庄王一开始不懂礼义,曾经问鼎中原,后来改正错误,击败北方狄族,扶助过宋、郑等小国,所以也被认为具备霸主的资格。,2、诸侯争霸的经过,(1)齐桓公称霸 齐是东方大国,“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左传僖公十四年)“负山面海,有渔、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春秋初年,齐在诸侯国中为强国。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治齐,使齐国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管仲,名夷吾,颍上人,曾辅佐公子纠,纠败,管仲由好友鲍叔牙(“管鲍之交”)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管仲像,齐国改革,(1)改革行政机构,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即在“国”中设置二十一乡:工乡三、商乡三、士乡十五。将士乡再分成三部分,叫“叁其国”。在“野”,设置五属,叫做“伍其鄙”。各级设官治理。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许杂处和迁徙。使“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各有所务,以利老少传习,安心生产。,(2)税制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又称“案田而税”。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取不等的租税。这项政策的实施,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项政策从赋税制度方面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这是对土地国有制的一定程度的否定,对封建的生产关系则起着催生作用。,(3)改革兵制,实行“寓兵于农”,军政合一。士农之乡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乡2000户,出士卒2000人;五乡出士卒万人,为一军。士农15乡,组成三军。这些士卒,平时生产,农闲训练,战时打仗,亦兵亦农,兵民合一。把行政组织合军事组织相应结合起来,平时的行政长官,即是战时的军事长官,军政合一。实行的结果,使齐国减少了养兵费用,增强了战斗力,扩大了军队。设“轻重九府”,通渔盐之利。由官府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积极发展渔盐生产,并设盐铁官,国家经营盐铁,以增加财政收入。,管仲的改革,收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的效果,使齐国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力量,具备了争霸的实力。 齐桓公首先制服了鲁、郑等国。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为平定宋国内乱,与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以诸侯身份主持会盟。 公元前679年,齐与宋、陈、卫、郑四国会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开始称霸。他是第一位霸主,也是备受赞扬的霸主。,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称霸四十年,主持26次会盟,出兵28次。每次出兵或者主持会盟,都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周天子封他为“伯”。周天子的权威本来已经丧失,经过齐桓公“尊王”,在名分上又维持了几百年。,齐桓公像,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活动,公元前663年,协助燕国抵抗山戎的进攻。 “存邢救卫”。公元前660年,联合燕国、宋国、曹国援救邢国、卫国,击退狄人进攻。为两国修建新的城邑,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左传闵公二年)楚国进攻中原,灭“汉阳诸姬”和中原小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楚国派大夫屈完讲和,在召陵订立盟约,楚国表示向天子进贡包茅,承担义务。各国表示要尊崇周天子。公元前651年,齐国在葵丘两次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霸业发展到顶峰。,孔子对齐国霸业评价很高。认为桓公“尊王攘夷”,维护社会秩序,保卫了华夏文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死。齐桓公五个儿子争夺国君之位。桓公停尸67天无人过问。齐国霸业衰落。齐桓公临死前,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宋襄公派兵平定齐国内乱,护送公子昭回国为国君,即齐孝公。,(2)宋襄公图霸,宋襄公以讲究“仁义”而闻名,但稍显迂腐。齐国内乱之后,他想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公元前642年,率领曹、卫平定齐国内乱,护送齐孝公回国即位。后来几次与诸侯会盟,受到诸侯的拥护。公元前638年,率兵援救郑国,抵抗楚国,发生泓之战(泓水之战)。宋襄公指挥失误,失去战机,结果宋国失败。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宋襄公在泓之战中受伤,次年病死。中原小国被迫依附楚国。就在楚国势力扩张的时候,晋国壮大起来,挡住楚国的北进。,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齐国渐衰,楚国觊觎中原。宋襄公(前650年 - 前637年执政)会合几个小国,想自充霸主。但公元前六三九年会盟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时,襄公竟一度为楚所拘。公元前六三八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时楚兵强大,但襄公与之作战时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结果宋师大败,襄公受伤,次年因重伤而卒。毛泽东评:“蠢猪式的军事家“。,(3)晋文公称霸,晋国在献公时期开始强大,但国内矛盾很多,影响到国力发展。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护送下回国,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任用狐偃、赵衰等人进行改革。当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被其弟王子带(太叔带)赶出都城。晋文公平定叛乱,护送襄王返回王城。 公元前632年,率晋、宋、齐、秦军队援救宋国,抵抗楚国,与楚、陈、蔡三国军队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战,晋国采用“退避三舍”的办法,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楚帅得臣(子玉)自杀。楚国北上再次受阻。,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 - 前628年)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晋文公(公元前697628年),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早年饱经忧患,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即位后乃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发展军事,使国力大盛。公元前636年迎襄王复位;公元前632年,在城濮大败楚军。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天子遣人命其为伯。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原阳)会合诸侯,周襄王封晋文公为“伯”。 史称“践土之会”。会上订立盟约:“皆奖(辅助)王室,无相害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温之会:当年冬,晋文公又在温会盟诸侯,周襄王也参加了会盟。晋国霸主地位更加巩固下来。 晋文公死后,晋国一直维持中原霸主地位。其间楚国一度称霸(楚庄王称霸),双方势力难分上下。,(4)秦霸西戎,秦国是西方小国。在秦穆公时期,任用百里奚、由余为大夫,国家逐渐强盛起来,向东扩张势力,与晋国为邻国。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接替晋国充当霸主,出兵东进。结果在殽(河南渑池西)陷入晋军包围之中,全军覆灭,三位主将被俘。秦国在东进受阻以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西方,先后消灭十二个西戎政权。史记秦本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