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孙世卿,热点成因,2005年被誉为中国的“改革年”、“攻坚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体制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改革的内涵将愈加丰富中国的发展将更加稳健和势不可挡!回顾人类数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改革是最值得人们回味的文明成果之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给我们现在的改革事业提供了数不尽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专题考点指要:1、管仲改革(重点)、鲁国“初税亩”(重点);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重点)。2、北魏和 唐朝的制度兴革。重点是制度和税法。3、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重点)。契丹、党项等族人“汉化”或制度兴革。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重点)。5、洋务运动和 戊戌变法(重点)。6、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点)7 、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改革(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重中之重)。60年代的“调整”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8、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重点)。9、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重点),二战后西欧、西德和日本的改革。60、70年代韩国和新加坡的政策调整等。10、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和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1、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备考角度提示:高考文综考试强调对史、地、政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本专题的备考首先应抓好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抓住学科内综合。其次,关注跨学科综合。,备考角度提示:一、学科备考角度:,1、掌握中外改革的基本史实和概念。 2、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原因。如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内因包括经济(根本)、政治、社会、理论和直接原因;外因包括影响改革的外部环境。3、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内容作用等分析揭示改革实质和性质。 4、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积极影响(意义):包括对经济、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甚至环境的正面作用。反之为消极影响。 5、把改革放到特定环境中去辨证地、发展地加以分析、评价。重动机更看效果;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6、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改革成败原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者的素能、地位和权力。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力量对比 。、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和措施是否正确、有效。 内外环境等。7、归纳、概括、分析、比较,找出异同和规律,得出结论和认识(启示)。 8、对改革的理性认识:改革是对旧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汲取经验教训,按规律办事,走改革强国之路等。,二、跨学科备考角度:9、政史结合:用社会基本矛盾和内外因的观点分析改革的原因、揭示改革的本质和规律;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改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共性和个性;按认识论的观点评价改革和改革者。10、地理因素影响改革,改革影响政治格局和版图。如: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孝文帝迁都、辽行“蕃汉分治”,苏、东变革和我们今天的改革。11、历史和热点时政结合,“改革”可能会出现在近、现代化,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三农问题,创新国家、区域发展与和谐社会,国际共运和国际格局等某一文综专题命题中。(也可单列出选择题)。,专题训练:一、选择题: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根本原因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性质相同C、国君支持的重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D、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3、北魏“均田令”、 辽“蕃汉分治”、西夏仿唐宋建制度,其最大的意义是 A、巩固了政权、 B、保留了民族传统C、密切了各民族关系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4、两税法、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共同作用是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使白印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行分派)之敝。”此话反映的是 A、政府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政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不利于大官僚和大地主6、明朝“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7、“更名田”和一条鞭法的共同作用是调整了生产关系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缓和了阶级矛盾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 A、 B、 C、 D、8、19世纪中期德、意、俄、日等国发生不同类型的社会大变革,根本任务是A、实现国家统一 B、建立法治社会 C、开辟适合本国国情的近代化道路 D、反对外来侵略,9、(2005年启东中学一摸,有改动)阅读下表,对该表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明治时期义务教育就学率(部分),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增长,体现了日本社会已男女平等明治时期,培养了大批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A、 B、 C、 D、,1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一定是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旅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中人之旅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其厂价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此话的根本意图是什么? A、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B、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C、论证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D、探讨甲午战争中日胜败之原因 1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环境不同 B、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政治力量对比不同C、改革派的策略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12、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而言,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 B、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C、缓和社会矛盾 D、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13、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改革的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不包括 A、大量引进外资 B、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和宏观管理 C、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D、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探索新的经济体制 C、改善党的领导健全法治 D、改变外交上受制于苏联的局面15、改革初期,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 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D、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16、苏联改革失败、中国成功原因是两国原有的体制本质不同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政治方向苏联面临着和平演变威胁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A、 B、 C、 D、,二、非选择题: 17、三农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已定百金轻;古今未能非商鞅,商鞅政出令必行。”王安石 材料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文公文集上卷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三:1085年,宋神宗去世,10岁的哲宗即位(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斥逐所有变法官员,王安石变法失败。(1)、商鞅使王安石咏诗表达敬仰之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相关措施对当时三农问题的缓解有什么意义?(3)、王安石变法终告失败,说明了什么?,材料四、 “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注: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摘自1861年俄国废奴的有关法令) 依材料四回答:(4)简要指出1861年废奴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以及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材料五: 1921年3月2日苏俄政府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完税(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以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由自己全权处理,可以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苏共(布)确认十大确认后政府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领域陆续制订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史称“新经济政策”。(5)苏俄党和政府颁行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有什么政治、经济和理论意义?材料六、“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6)、举出中共反封建、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大事二件。(7)、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怎样通过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的?,18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末,列宁、罗斯福和邓小平先后领导进行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影响巨大。问:、三人进行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原因有何相似之处?、调整和改革的手段有何相似?、调整和改革性质有何不同?、调整和改革的结果如何?、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看法。,专题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前者属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改革。 2、D 战国时期最适合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家统一趋势的是法家思想。 3、D 社会制度的变革意义最大。 4、B. B是唯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5、 B 此题为材料选择题,难在读懂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由材料中“有抑配(强行分派)之敝”可见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6、D “一条鞭法”归纳统一税种,统一征银,利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7、 B “更名田”是所有制的调整,不是人际关系的调整。 8、C 其它或是表面现象,或不全面。C抓住了根本。,9、C 关键是理解、处理;排除法是解此类题的好方法。 10、C 梁借他人之言论证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为变革制度做准备。 11、D 新经济是社会体制变革的根本动力。 12、D 罗斯福新政对整个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意义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13、A. A项是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需要和做法。 14、B 打破斯大林模式束缚,走出新路是普遍愿望。 15、C 包干之初,收成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启发了城市的改革。 16、B 体制本质相同,都面临着和平演变威胁。,二、非选择题: 17、解题点拨本大题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中外改革史的的相关内容。跨度和难度都较大。解题要从史实入手,注意知识的联系,重视材料的阅读和处理,认真审题,缜密构思,准确表达。 答案:(1)、商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顺应时势,坚决变法;取信于民,令行禁止,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2)、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不少良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