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一、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蔡元培认为:国文是一种“利器”。 1915年,姚铭思指出:国文作法教科之性质,发表的教科也,技能的教科也。,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一、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1935年,叶圣陶首次明确指出:“教科书,工具也。工具自当期其尽善,其为用,在授与真实之经验,以其贯彻宗旨耳。”,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二、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思想性。1954年,教育部组织人员编写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分别于1955年、1956年公布。大纲规定:汉语是一种重要的有力的工具。文学也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二、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与思想性。1955年,叶圣陶指出:“课本只能当工具看,当手段看。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使包含在里头的种种东西在学生的思想、意识、行动、工作方面起积极作用,这才是目的。” 80年代后,“工具性”实际上是说语文教育的实用性。“思想性”是受文革的影响,认为语文课还好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三、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0年,国家教委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三、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三、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申小龙在语文的阐释: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是对一个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当人们掌握了自己的母语时,也就同时接受了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对某种文化的承诺。粱衡:认为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三、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什么具有工具性?1、语言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2、语文学习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即语文既是理解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工具。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和语文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基本工具能力。,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三、认为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为什么具有人文性 ?1、体现着作者的价值观 2、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3、学生的个人体验。 4、体现着选择者的价值观。,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四、语文课程的内容 原则: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典范性。 原则: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性与生命性。 原则: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方向性要求,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未来性与超越性。,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五、语文课程的目标 1、定义 课程目标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五、语文课程的目标 2、分类 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五、语文课程的目标 4、三个维度 (1)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等 。 (2)过程和方法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定义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叫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现阶段,是由国家教育最高领导机关制定、颁布的指导和规范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内容(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3)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4)附录(一般包括优秀诗文诵读篇目建议、课外读物建议、语文基础知识要点等)。,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作用(1)编写教材的依据(2)教学的依据(3)教学评价的依据,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二、中小学语文教材 1、定义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专指之分。 2、构成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也叫导学系统)。另外,有人认为还应该有一个注释系统和图象系统。,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二、中小学语文教材 3、发展脉络(1)孔子与六艺。 (2)秦汉时期的急就篇 (3)魏晋南北朝的昭明文选和千字文 (4)宋元时期“三”、“百”、“千”与朱熹的四书集注 (5)明清时期的古文观止 (6) 1908年林纾编写的中学国文读本(加批、加注) (7) 1910年吴曾祺编写的国文教科书(总评) (8) 1915年谢无量编写的国文教本评注(题解),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二、中小学语文教材 3、发展脉络(9)1933年傅东华编写的国文(“习作教材”) (10)1938年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的开明国文百八课(这是我国一部完整的单元型教材) (11)1950年语文教材,1953年进行了修订。 (12)1956年编辑了汉语课本与文学课本。 (13)1978年的语文教材 (14)1982年的语文教材 (15)1990年的语文课本(选文优美、知识自成体系) (16) 新课标后的教材,第2章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二、中小学语文教材4、如何使用(1)把握教科书的体系特点,教师能自主地评价教材。 (2)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可适当压缩分量、调整顺序和精选内容。可以补充课文以外的文章和音像教材。 (3)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一、定义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基本能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语文教学原则有: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统一原则;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原则;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 1、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统一原则 提出依据:主要是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 1、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统一原则如何贯彻:(1)要充分认识在语文课中自觉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把二者的统一落实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3)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阅读、听话教学要坚持两条:一条是“因文悟道”,一条是“因道悟文”。,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 2、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原则提出依据: (1)从社会的需要看,听说读写同等重要,不可有所偏废。 (2)从语文本身的性质看,听说读写四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既可以互相促进,也可以互相制约。,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2、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原则如何贯彻: (1)要树立全面的语文能力观,充分认识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意义,克服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偏向。(2)寻找结合点,进行综合训练。,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3、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提出依据: (1)语言和思维不可分离。(2)培养思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3、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原则如何贯彻:(1)丰富语言,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2)寓思维训练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3)要符合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4、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提出依据: (1)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2)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第3章 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二、基本原则4、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如何贯彻: (1)课内指导课外。(2)用课外配合课内。(3)把课外语文学习引向课内。,第4章 阅读教学,一、阅读的本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教育大辞典:阅读“一般指默读和朗读,主要指默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 实验稿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4章 阅读教学,二、阅读的基本类型从阅读目的的角度分: 1、消遣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 3、借鉴性阅读 4、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 5、创造性阅读,基础知识,第4章 阅读教学,三、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 理解能力 认读能力,第4章 阅读教学,四、阅读教学的目标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知识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掌握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4章 阅读教学,五、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新的课程标准基本未涉及“段落”这一概念)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5、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6、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第4章 阅读教学,六、阅读教学的过程 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1、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模式”(1921年):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 2、朱自清的“四步教段”(1925年):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学生分述段意、篇意师生研究课文情思与文笔口试或笔试。,第4章 阅读教学,六、阅读教学的过程 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3、前苏联的文学教学程序(50年代初传入我国):起始(介绍作家、背景、解词)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情节)结束(概括主题和写作技巧)。受此影响,当时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四段模式:起始讲读和分析总结复习。,第4章 阅读教学,六、阅读教学的过程 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4、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5、张孝纯设计的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6、欧阳代娜提出的模式: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第4章 阅读教学,六、阅读教学的过程 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7、林炜彤设计的模式:自渎研读练习总结迁移。 (林炜彤,江苏如东人。光华大学肄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市正中中学任教。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特级教师。自编教材,进行阅读、写作分科教学试验。有林炜彤语文教学文萃。),第4章 阅读教学,六、阅读教学的过程 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 8、及树楠设计的模式:设疑研讨精讲实践。 (及树楠,天津市五十七中学的老师,大家都会亲切地称他是普教界的宝贝老头儿。他的教育思想两个“坚持”、三个“注重”。第一个“坚持”是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个“坚持”就是坚持认知论与教学论的统一。三个“注重”是: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