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整理与落实,应变与求变,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注重板块内知识整合,2 、注重教材留白区域的考查,3 、注重制度经济文化变迁,近三年高考试题呈现的对“变化”的重视,1. 政治制度的创设 变异 2. 经济重心的确立 转移 3. 经济政策的选择 转变 4. 经济模式的确立 转型 5. 区域市场的形成 统一思想文化的多元 融合,第一部分 通史下的专题构建以先秦为例,特点:围绕高考考查的重点板块和重点知识,在特定历史时段内自主构建专题。自主专题具有下列特点:1. 对教材原有知识整合程度加大;2. 注重了对教材内留白区域和隐性知识的发掘整理;3. 小切口、大纵深,抓住重点考点线头,勾连历史线索,展示变化脉络4. 注重切换历史视角:发现新考点,发掘旧考点中的新内涵,1、国家形态的演变:从方国联盟、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的出现,2、商鞅变法的社会转型意义,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变动与战争形态的变化,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的解体 编户农民与户籍制度的广泛推行,自耕小农成为国家的统治基础 士阶层从贵族阶层中游离出来成为专制国家官僚的主体与后备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手工业阶层的壮大和商人阶层的成长,赋役制度变化导致农民成为战争主体,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人数猛烈发展, 步兵取代车兵成为最主要兵种。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大量使用使战争范围和战争规模猛烈发展, 军事规模的扩大又推动了军事指挥权的集中、国君权力的扩大、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4、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新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应用、牛耕的推广与精耕农业的产生 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和赋役制度的变革 农业的发展与水利工程的广泛兴建 小农经济地位的确立推动家庭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小农经济地位的确立推动国家形态、治理手段、战争形态的变革,5、战国时期的重商主义和商业繁荣,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田租形态的改变促进了家庭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 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和追逐利益的社会风气影响,各国大力扶持商业发展; 金属铸币及黄金的广泛流通; 工商业发展导致战国时期城市的空前繁荣; 战国时期富商巨贾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6、儒家思想的源头:从商的“天命论”到西周的“民本”商:“天命恒常” 西周:“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孔子:“德治”或“礼治”,7、百家争鸣:从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到融合、统一的趋势,第二部分 高考重点专题举例,专题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在近代遭遇的挑战,真题举例,1、 中国古代官僚行政中枢组织及其演变,中国古代官僚行政中枢组织及其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1、“尊君抑相”是恒久不变的大方向在此大方向上,如何“抑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秦汉递而代之、唐宋分而治之、明清取而代之。2、“分权制衡”是恒久不变的大原则在此大原则下,如何“分权”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秦汉是新旧朝廷中枢之间的分权,唐是行政分权,宋是文武分权,明清是新朝廷中枢取代旧朝廷中枢与六部分权。,中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削弱:以三省为例 1、三省制对维护政治稳定的积极作用 2、安史之乱后三省制的削弱,节度使“ 出将入相”导致朝政紊乱;下级官员参预政事导致宰臣流动性大导致相权削弱;经济专使直接削弱了尚书六部的行政职能;宦官专权瓦解了三省制度的组织原则。,分层教学,思维拓展 有研究中国官僚政治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官僚行政中枢具有成熟的“分权制衡”特点,其分权制衡主要有下列四种表现 新旧朝廷中枢之间的分权; 文武分权; 同一事权委托不同官员完成; 宰相中枢权力分割与六部分权;摘编自李治安 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相关史实为基础,分别举例说明上述四种分权制衡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利弊。,真题举例:,2、部州方镇行省督抚制度的演变特点,问题提出: 中国古代部州方镇行省督抚制度体现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管理的何种特点? 1、设置原因: 中央集权的条件下,由于疆域广大,郡(州)县众多,政府无力直接控制或郡(州)县过于弱小。 2、设置初衷:朝廷派往地方临时执行军事、监察、征税方面的使命。 3、演变结果:不少演化为固定的高级行政建置。 4、积极影响: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防止外重内轻和分裂割据发挥重要作用。 5、消极影响: 当部州方镇行省督抚权力扩大,演化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设置时,就会违背创立者的初衷,形成更大范围的地方势力,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以宋为例: 分宋初,削夺节度使权力,以州县直接听命于朝廷。 统但天下州县颇多,朝廷难以直接控制。所以,朝廷在州上分设十几个路代表中央督则地方州县。 分每路设置四种官吏:转运使负责管理一路财赋、按察州县、考核官吏政绩;提点刑狱负责一路刑狱;安抚使掌本路兵政;提举常平负责平仓、免役、市易、水利。四司并列,各行其是,职权交叉。,真题举例,3、 晚清民初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危机,问题提出:在近代西方的侵略与中国的近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面临怎样的挑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维拓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地主租佃制发展较早,自秦朝就全面采用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这也是华夏多民族统一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具有合理性。历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所贯彻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政策,表现有:全面推行职业官僚任职的郡县制,把地方治理权交给效忠朝廷的官吏;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将地方官置于垂直监察系统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直接掌管地方官吏的任免、考核和迁调;利用部州方镇行省督抚等中央派出机构加强对郡县官府的督责。高度中央集权,曾经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抵御外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李治安 杜家骥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19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陷入空前的统治危机之中,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无法同时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财政收入方面,清政府财政来源主要建立在农业经济结构之上,不仅来源单一,而且受康熙朝“永不加赋”的规定,一旦财政需求激增就难以对付。财政支配权又集中于中央,导致地方没有独立的财政权,严重束缚着地方发展的能力。在军事体制方面,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军权的办法。军队兵籍在兵部,同时又以地方督抚分任兵政。凡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中央则从各省抽调军队,派钦差大臣统帅。这套体制使军队的管辖、调遣、指挥之权分离,其结果势必削弱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摘编自刘伟晚清新政时期中央与各省关系初探 思考并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这一制度曾经具有的制度优势是什么?中央控制地方的基本手段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晚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暴露出了怎样的制度缺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怎样的后果?,专题二 中国与世界市场: 以19世纪中期为例,问题提出:从明朝中晚期到民国初年,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近代面对西方经济侵略、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英合法商品贸易统计(年平均数)(1837-1882) 单位:英镑英国蓝皮书,皇家钦定鸦片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书,1894。,思考:19世纪中期 英国对华贸易停滞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世纪的40年代初叶至70年代初叶这个时期,西方先进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渗透的主要方式是用机制工业品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中国对外合法贸易的商品结构,直到60年代后半期,丝茶出口仍占出口总值的80-90。中国对英美贸易一直保持出超。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主要是由大量进口中国茶叶造成的。而外国棉纺织品进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材料二 表一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 表二 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思考并回答(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37年-1882年间中英贸易呈现怎样的状态?说明英国对华贸易停滞的原因。(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1877年到1928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试举两例说明),真题举例:,专题三 、近现代西方国家行政权的扩张:以美国为例,问题提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变化体现出了哪些相似的趋势?貌似稳定的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内部具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趋势?,专题整理: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经济活动和垄断资本越来越多地跨越州的范围,联邦政府不得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2、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美国由垄断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联邦政府通过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以控制经济权力,消除竞争限制,保护自由竞争,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一战带来了政府权力的扩大:联邦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对全国经济进行管理。 2、总统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三、罗斯福新政时期 1、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对金融、银行、工业和农业进行强制管理 2、宪法危机:罗斯福与最高法院的较量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二战以及随后而来的冷战迫使联邦政府正视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思维拓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应对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恢复经济,稳定政治,罗斯福采取了更有强度的经济管制,否认自由放任经济。罗斯福总统绞尽脑汁地想“扫除”新政政策实施的司法障碍,立法方面主要是以紧急银行法为主的财政金融领域立法、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主的产业领域立法、以1935年紧急救济法案为主的社会保障领域立法。然而当时的联邦最高法院却存在着奉行自由放任哲学的多数派法官。193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193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再次宣布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工作委员会不合宪法等。 材料二 联邦最高法院在新政初期对涉及新政计划及政策的案件采取的保守的态度和做出的否定性及违宪判例使得罗斯福终于“忍无可忍”他以“法院填塞计划”回应联邦最高法院的这一行为,终于爆发了所谓的“宪法革命”。按照这个计划,总统可以提名另一名法官取代任何超过70岁但还没有退休的联邦法官。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总统可以借此把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数从原来的9名增加到15名。但由于美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及制衡的宪政结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独立性、限制政府理论的深入人心使罗斯福提交国会的改组计划未获通过。罗斯福在联邦最高法院安插任命新的主张新政的法官的成功及联邦最高法院自身的适时改变,包括不再审查政府社会、经济立法的合宪性问题、对公民权利的逐渐重视等,联邦最高法院在宪法结构方面的作用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 摘编自威廉.爱.洛克滕堡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 思考并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对抗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遭到美国最高法院否决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采取了何种手段应对最高法院的挑战?概括说明新政时期美国总统行政权扩张的原因和表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