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头 针,教学目标,1掌握头针的概念、特点;头针标准线的定位、主治。 2掌握头针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3了解头针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概念 一、原理 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概 念,、定义广义:在头部进行针刺治疗,包括以脏腑经络理论指导,选取经穴治疗疾病。狭义:结合经络理论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选取刺激区(标准线)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原 理,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头部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是头针治病的理论依据。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e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毗。”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上夹咽,系目系”,足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直接循于头面,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直接上至头面部。,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一)额区(二)顶区(三)颞区(四)枕区,额区,额中线 额旁一线 额旁二线 额旁三线,额中线 定位: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神志病、鼻病等。 操作:从神庭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回顾,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额旁一线 定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 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向 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胸部病、鼻病等。,回顾,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眉冲穴,主治头痛,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操作:沿皮刺0.3-0.5寸。,额旁二线 定位: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 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 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 寸。 主治:腹部病、眼病等。,回顾,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头临泣穴,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操作:平刺.寸;可灸。,额旁三线 定位: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 胃经头维穴内侧0.5寸处向前, 透过前发际,沿皮刺一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早 泄、子宫脱垂、眼病等。,回顾,额角发际上0.5寸,头维穴,人体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操作:平刺0.51寸。,顶区,顶中线 顶颞前斜线 顶颞后斜线 顶旁一线 顶旁二线,顶中线 定位:当顶部正中,属 督脉。自前顶穴 向百会穴,沿皮 刺1.5寸。 主治:腰、腿、足的瘫 痪、麻木和疼痛 等病证。,回顾,前顶: 百会前1.5寸,前顶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平刺0.30.5寸;可灸。,百会穴,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平刺0.50.8寸;可灸。,顶颞前斜线 定位:从顶中线前神聪 穴,沿皮刺向颞 部的悬厘穴,贯 穿督脉、足太阳 膀胱经、足少阳 胆经、足阳明胃 经、手少阳三焦 经。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回顾,悬厘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前神聪 百会前1寸,前神聪,经外奇穴,是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之一,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 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顶颞后斜线 定位:从顶中线的百会穴, 沿皮刺向颞部的曲 鬓穴,贯穿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 胃经、手少阳三焦 经。 主治:自上而下,分别主治 下肢、上肢、头面部 的感觉异常。,回顾,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曲鬓穴,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向后平刺0.50.8;可灸。,顶旁一线 定位:在顶中线旁开 1.5寸,属足 太阳膀胱经, 自通天穴沿皮 向后刺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 麻木、疼痛等 病证。,回顾,前发际正中上4寸,旁开1.5寸,通天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平刺0.30.5寸。,顶旁二线 定位:在顶旁一线的外 侧,顶中线旁开 2.25寸处,属足 少阳胆经。自正 营穴沿皮向后刺 1.5寸。 主治:肩、臂、手的瘫 痪、麻木、疼痛 等病证。,回顾,前发际上2.5寸,正中旁2.25寸,(三)颞区,颞前线 颞后线,颞前线 定位: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 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 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 主治:头、面、颈病证,如瘫痪、麻 木、疼痛、失语、齿病和眼病 等。,回顾,颔厌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悬厘 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颞后线 定位: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 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 刺向曲鬓穴。 主治:颈项病、耳病、眩晕等。,回顾,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率谷穴,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操作】平刺0.51寸。,(四)枕区,枕上正中线 枕上旁线 枕下旁线,枕上正中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 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 皮刺1.5寸,达脑户穴。 主治:眼病等。,回顾,脑户 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 强间 脑户上一寸半,强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穴上1.5寸) 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平刺0.50.8寸;可灸。,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 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 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 视眼等。,枕下旁线 定位: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直 线,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玉枕 穴向下,沿皮刺2寸。 主治:动作失衡等小脑病证。,回顾,脑户旁1.3寸,玉枕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头项痛,目痛,鼻塞。 平刺0.30.5寸。,三、操作方法,(一)针具(二)体位和消毒(三)针刺法,选用28-30号粗细, 1.5-2寸长的毫针。,一般选用坐位或 卧位;常规消毒,针刺法,1进针 2行针 3起针 4疗程 教学参考,进针,针尖与头皮呈30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将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区刺入0.5-1.5寸。如推进过程中针下有抵抗感,或患者感到疼痛较剧时,应立即停止推进,后退改变角度或重新进针。,头皮分层,皮层 皮层下 帽状腱膜层,纤维组织紧密联系,帽状腱膜下层,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阻力小,头皮分层,行针,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左右快速旋转达200次/分左右。一般可持续捻转2-3分,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5分,重复捻针1次。,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起针,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如紧涩难出,可徐徐捻转出针。注意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疗程,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作下一疗程。,四、适应范围,头针主要用于脑源性疾病,亦可用于针刺麻醉。,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五、注意事项,(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 不易及时发现。因此,必须作到针前严格消毒,针后按压针孔,以防感染。 (二)头针在治疗时刺激较强,故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防止晕针。 (三)出针后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 (四)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以及婴幼儿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血压过高时,应待稳定后方可行头针治疗。,四、头针的注意事项,(五)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溢血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头针教学参考,多针刺法 头针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两种,前者用于额区,后者用于头顶各线。 上下对刺:如针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而下刺入,另一根从前额发际下5分处由下而上刺入,二针相对。 额旁1、2、3线的上下对刺,可按此法施行。前后对刺:如针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二针前后相对。顶旁1、2线可按上述施行本法。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刺,并不要求其针尖相抵。,头针接力刺法:适用于顶颞前、后斜线的多针刺法。其操作常用等长度的三根毫针,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如前顶穴)、第一个等分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将此线三等分)处进针,沿皮由上而下依次透针。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接力,故名曰“接力刺”。,头针齐刺法:是用三根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或治疗线的多针刺法,适用于额中线、顶中线和枕上正中线等。额中线: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穴左右旁开各5分处进针,三针均向前额发际下5分处透刺1寸。顶中线: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顶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枕上正中线:第一针从强间穴透刺至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从强间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在临床上,亦可同时针刺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双侧),三针平行齐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