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第1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广西地区,第3篇 孟子三则,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二、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通_,意思为: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通_,意思为:_,鱼我所欲也,辟,避,躲避,辩,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通_,意思为:_ _通_,意思为: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通_,意思为:_,得,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欤,语气助词,乡,向,从前,能够用来,代词,这样的,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停止,放弃,古代的一种量器,益处,3词类活用 动词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原意为:生存,句中意为:_。,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得到,拥有,“得”通“德”,感激,这种,这种做法,苟且,祸患,灾难,假如,假使,超过,胜过,丢掉(SJ:丧失),没有礼貌地吆喝(SJ:轻蔑地呼喝),用脚踢(SJ:踢,践踏),所以,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侍奉,停止,放弃,天性,天良(SJ:本来的思想,即“义”),承接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转折连词,却,比,对于,“与”通“欤”语气助词,给,为了,接受,做,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7重点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给别人(人家)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 4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吗?为什么? 示例:有必要。 孟子的“义”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5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很多,请举出一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示例:鲁迅先生用过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一、(2017黔东南)阅读下面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B,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A,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不,侍奉,通“德”,感激,D,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富贵不能淫,女,汝,你,成年男子,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能,能够,实现,告诫,留神,当心,动词,居住,名词,居所,指战争的平息,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教导,去,到,丈夫,顺从,正理,基本准则,实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原则,行为准则,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丈夫”,代词,指“女子”,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介词,把,作为,7重点句子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留神,当心,动词,居住,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顺从,使改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通_,意思为: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通_,意思为: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通_,意思为:_。,曾,增,增加,衡,横,梗塞,不顺,拂,弼,辅佐,起,指被任用,捣土用的杵,凭此、借此,代词,这,这个,表现,明白,了解,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经受贫困(之苦),在国内,在国外,犯错误,起,指被任用,发出,违背,通“弼”,辅佐,田间、田地,狱官,责任,使命,扰乱,增加,思虑;奋起,指有所作为,守法度的大臣,贤士,常常,经常,介词,在,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和”“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代词,代人、事或物,连词,如果,7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作为。,(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三、文意理解与探究 1选文首先采用了_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得出_的论点。,举例论证(摆事实),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2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哪一类人? 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4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5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