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学科渗透,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向上,良好地调节自己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意味着和谐、幸福,意味着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是人的理想追求,是人心理的最佳状态,永远是人们努力追求的方向。(1)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 (2)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与行为的健康与不健康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然的、绝对的分界线。心理健康不能脱离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社会对心理健康划分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3)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二)、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980年,南京调查了34所学校46名中小学生,结果报告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5.7%; 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占32%。 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情绪失控、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对挫折、说谎、厌学、逃学、社会适应性差、性心理偏差等等方面,严重的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集中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有关资料初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并呈上升趋势。 自杀死亡率在我国14岁以上的青少年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还是素质的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人一切活动的催化剂。,(一)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文化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注意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思辨力、创造思维能力、注意力的培养,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现实教育中,学生认知过程由于缺乏心理方法指导,出现学习效率低下,以及紧张、焦虑、厌学、弃学、逃学等一系列现象。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未必是智商差的学生,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差造成的。 另一方面,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活动过程,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意志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能力、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师把学习看做是知识、技能掌握过程的同时,还应把心理素质,尤其是情绪、情感的发展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其结果能使一批学生避免厌学、避免片面发展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中小学生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德育的发展德育过程是一种对学生施行心理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下, 一般会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加速改变, 这种变化必然也将反映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德育目标达成的状况和效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仅对心理健康知识有着良好的认知, 并且以对外界刺激形成的良好的反应方式等方面来培养健全的人格, 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 以这种教育方式来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概言之, 德育是对个体施以一种社会规范化的教育和影响, 它反映的是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倾向, 而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索自身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 从而达到内外部世界的和谐和统一, 它对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智育、体育活动均有着深刻的、直接的影响。,(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身心协调发展欧文曾说过:“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这就是说,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生活和心理的共同健全,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心理影响生理,生理也影响心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十分明显。古人认为,七情太过均可致病,现代医学也认为身心关系是相辅相成。据科学家近期研究表明如癌症等绝大多数躯体疾病都与心理异常存在相关,有时二者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发生。,(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心理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人才素质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基础与中介。 2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因而对人才素质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具有极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3心理素质是个性不断完善的能动性基础。 人们能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自己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工作指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应是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心理专业人员的事情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 学校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三、学科渗透,(一)学科渗透的含义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二)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的事;也不是学校进行几场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或设立心理咨询室就能很好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通过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 (1)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开拓、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完成的。(2)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艺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可资利用。 (3)所有的施教者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积极情绪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对其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方面,可采取下列措施。 创设积极环境 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焦虑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 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的人格。,体验成功原则,1、确保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受 贯彻成功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要求教师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发现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给以正确的引导。 2、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 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惟一标准, 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应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民主自治原则,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克服对课堂管理所持有的“压、训、罚”的错误观念,实行民主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限制为辅;标明恰当行为在先,奖惩在后。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罚应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切忌滥施体罚。,合理负担原则,过重的学习负担,带给学生的直接后果是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留的作业及家长留的课外辅导作业,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就课堂教学来讲,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限制课外作业量。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个别辅导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四、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教育目标 :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包括品德、知识、能力及心理素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新的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由认知 、情感 、意志 、个性 等方面的子目标所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提高其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包括解决问题与发展潜能两个方面。目标重点是: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合理的价值观念;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学会接纳自己;培养自主精神,学会自主抉择,承担起个人的责任;学会沟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学习策略; 掌握应对压力的技能,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二)既要体现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又要突出学科特点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有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又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要防止把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忽视学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教学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甚至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各科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非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 ,它们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 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要体现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1.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2.数学学科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3.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去把握自然规律。其中涉及到许多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像力、归纳与演绎能力等,它与数学纯逻辑的推理不完全相同,它更注重观察与归纳。,4.社会学科是关于社会的、关于人的知识,它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情感、人性的完善及社会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的和谐。与自然科学突出的科学精神相对应,社会科学突出的是人文精神。,5.艺术学科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学科教学的独特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