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4页
第2页 / 共104页
第3页 / 共10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第5页 / 共104页
第6页 / 共104页
第7页 / 共104页
第8页 / 共104页
第9页 / 共104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博士 教育部课题研究中心组长吕琢 组员39个 2016.6.10,关于 农村完全中学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从“有” (“吸纳信息技术adoption”)到“优” “优化”:应用方式的优化;技术、资源的优化;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结合 从“有”到“细”“细化”:信息技术应用适量、适度,每个应用环节处理得日益得当 从有到“多样化”:多种类型、多个层次 ,总评:,重申研讨会之前的研讨目标: 是案例,不是范例! 需要研讨,而非精品展示! 组织讨论,绝非教学表演! 引发思考,不希望灌输和盲从!,兴奋之后需要回归冷静, 研讨之后即将重返教学, 研讨会对教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何在? 需要剥去的是研讨会展示案例中带有 “表演”性的形式外壳, 应从研讨会案例中汲取并积淀到理念中落实到行动中的, 是个中对日常教-学有益的理念和经验。,研讨会经验向现实教学的迁移,研讨会经验向现实教学的迁移,必须透视的是包装在案例中的不必要的技术“新衣”足以模糊我们对学习目标的清醒判断和理性追求; 需要探索的这些技术方案可启发我们在常规教学中尝试那些 “必要”“适度”“有效”“适用” 的现实性的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1. 新整合案例实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1)尝试设计、实施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整合教学案例; (2)按项目组的教学案例搜集要求,做好教学案例记录(教师档案袋和学生档案袋) (3)根据教学案例评析模板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提高教学反思能力,重视教学重建,下一步工作安排,(一)原项目实验教师 继续组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一)原项目实验教师 2. 理论总结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在已有的一轮或多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已有案例,反思并总结整合模式或典型的应用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下一步工作安排,(一)原项目实验教师 3. 探索并实施更有“有效”、更“实用”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落实实效、走向常规 (1)更实用的技术和资源解决方案:成本低、有效、实用的设备组合方案;低结构化、可重用的素材。,下一步工作安排,使研讨期间这些令我们兴奋的思想和做法“常规化”“习惯化”,逐步使信息技术成为 日常教学习惯的一部分, 日常教学方式的一部分。,成为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教学反思全过程中 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原项目实验教师 3. 探索并实施更有“有效”、更“实用”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落实实效、走向常规 (2)长期、审慎、持续地考察信息技术应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课程标准为依据规范的评价方式为手段多层面、长期追踪的评价理念注意学习效果显现的滞后性;重视学生内隐的、难以考察的素养和能力。,下一步工作安排,(一)原项目实验教师 4. 结合学科特点和校本实际,尝试开展整体实验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学生素养提升 (1)在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重构学生培养目标 (2)学习内容及学习序列的重组和适度拓展 (3)服务于培养目标、适用于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选择和教学技术组合,下一步工作安排,(二)希望加入项目的教师 1. 申请、申报项目 以区或学校为单位,索要申请表指定当地或本校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教研负责人和学科教师,填写申请表、盖章项目组审核、备案(韩欢,01062202069; 13693574144;hanjinghuan163.com) 2. 项目组培训或指导理论总结 项目组组织培训研讨会对新加入项目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或提供学习材料指导校本教研,布置项目实验计划,下一步工作安排,课程本位的(curriculum-based) 信息技术整合观我们倡导的整合观,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什么是“课程本位”? 思考之一 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 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所以,课程的目标即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整合的课程本体目标: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整合的发展性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不仅限于技术操作。,原则一:信息技术应用应追求课程目标,力求课程本体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首先保障本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追求发展性培养目标,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内在统一与协调发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一:信息技术应用应追求课程目标,力求课程本体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不能割裂基础目标与发展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单独设计所谓的IT整合活动,孤立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在学生未掌握本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损害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思考之二 本质上看,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所以,课程的目标即“整合”的目标 而课程目标是多层次的,什么是“课程本位”?,原则二: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将IT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的。,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原则二: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避免IT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不能为用IT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例如,试图用计算模拟实验取代学生的动手 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 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三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 “整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原则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不应止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四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 发展寻求也是多样化的,1.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时,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生活学习经验,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思维工具)和切合学生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四:应用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追求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2.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在充分发挥IT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帮助实现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与教师及信息技术之间产生多种多样的良性互动,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富有 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四:应用信息技术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丰富体验,追求综合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五 除了认知活动外,教学还具有社会性,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需求,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制度化的场景中进行的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整合”不能因为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荒漠、社会交往的死角,Voigt, J. (1985).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province: A microethnographical study in the classroom. The Quarterly Newsletter of the Laboratory of Comparative Human Cognition, 11(1), 27-34.,原则五:在开展整合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将IT支持下的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相结合,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社会交往机会,在真正的人际环境中获得 良好的社会发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五:在开展整合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 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思考之六 领域/学科构成了课程的内容结构 领域/学科的特点是剪裁和组合信息技术的依据,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什么是“课程本位”?,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原则六: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 不能无视领域/学科的具体需求 “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或者为了炫耀信息技术的优势而损伤学科学习目标; 不能无视学科特点,生硬套用所谓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以合乎规则的方式(语法)综合运用(双向解读)字、词、句等(书面和口头)文本的能力。情景性、社会性、复杂性、生成性,英语学习认知过程分析,兴趣,感知,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同一情景中的练习: 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灵活性的语言能力,创设情景只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既非唯一手段,更非目标 任务的针对性和挑战性是关键,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形成问题 任务要求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要求就没有目标明确的学习过程,学习之后的评价也无从组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并明确学习任务,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的建议 信息技术模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结合。 学习资源解决方案:低结构化、学生参与资源搜集,英语学习认知过程分析,兴趣,感知,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同一情景中的练习: 联结的外化,情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灵活性的语言能力,“去情景化”地感知和机械重复, 还是在一个真实程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合适的情景中感知?,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知新的语言元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