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3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5页 / 共53页
第6页 / 共53页
第7页 / 共53页
第8页 / 共53页
第9页 / 共53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讲 个体操守 德之始基 道德基本规范(二),本章阐述的是10个着重从个体德行方面提出的道德基本规范,即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毅、力行、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其中前4个主要是从主体的内在方面考虑的,后6个主要是从主体的外在表现考虑的。这10个道德规范指出了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修养德行、立身处事之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中也包含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世代赓续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为人应自强不息,自胜自立;同时也勉励人们穷则思变,改革图强。持节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中备受人们推崇。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和人格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穷达见廉,成仁取义。,第一节 自强 持节,“自强”一词源出于易传。周易乾象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不假外力,永不懈怠地奋发自强。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自强作为道德精神和规范,其主体不仅指个人,而且也指人民、国家和民族。,一、自强,2004年,杜剑平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雅典,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在雅典残奥会上,他一人获得3枚金牌、3枚银牌。2007年12月69日,在美国华盛顿马里兰大学举行的美国残疾人游泳公开赛上,杜剑平一人包揽了S3级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50米仰泳三枚金牌。2008年9月7日在北京残奥会男子100米自由泳-S3级别决赛中,中国选手杜剑平以1分35秒21的成绩摘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军团在本届残奥会上的首枚金牌。,2008年残奥会首金获得者杜剑平,“剑平式”游姿,所谓“励志”,就是在实事实功中去磨砺自己的“志”,这必然是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过程。第,百折不挠。“励志”包含着从“立志”到“成事”的全过程,要想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相反地,它要求立志者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奋斗。这种为了一定的理想、目标而奋发努力的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的表现。,1、励志自强,自胜自立,第二,磨练。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上天要委某人以重任,决定先磨练他的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振动他的心思,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这里孟子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第三,战胜自己。所谓自强就是坚信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奋发努力,便能完善自身,实现自己的愿望理想,达到成功。可知,自强本身就包含着“战胜自我”之深刻内涵。先哲们强调,自强必先自胜,能自胜方能自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思变这一朴素变通思想的重要性。穷则思变,因穷而通,这是具有共性的时代忧患意识,体现了历代变革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以及天下为已任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周易系辞上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意思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之象,地上的草木花石鸟兽山河之形,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东西产生出来。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穷则思变,革旧图强,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与积累形成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古代中国,变革改制的政治家层出不穷。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屈辱中昂起头来,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走过了由“器物”而“制度”而“观念”的改革历程,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锐志改革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现代史和当代史上,先后出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突现了我们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持节即坚持气节。“节”原指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如竹节,因竹死不变节,遂引用为指人的气节。持节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来自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长期的修养磨练。这种传统今天仍应发扬。我们主张的是反映先进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节操。因此,对于如“甘于贫穷”、“功遂身退”、“上顺下笃”等思想,应当予以分析鉴别,至于那种为一个家族或君主尽忠死节,为丈夫殉身守节的封建思想,则应予以批判。,二、持节,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儒家主张立操节要坚守善道,以仁义道德为标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要君子做到不在一顿饭时间以及仓促、颠沛流离之际违背仁义道德。孟子提出浩然之气是君子所不可或缺的。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即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践行仁义之道;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在的压力都不能改变我个人的志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此,孟子借大丈夫来勉励世人当志于仁义之道,守志持身。,1、立操以仁,守志持身,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完成出使任务后,准备返回时,匈奴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苏武严辞拒绝,后被逼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最终获返汉。,古贤认为:世俗之穷达,仅指物质、名位之穷达;而君子之穷达,则指精神、节操之穷达。这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骨气操守意识,形成了道德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乐的价值取向。孔子赞扬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达了君子不管穷达与否,仍然坚守道义之节的高贵品质,即所谓穷达持节。不但如此,孟子还把这种“穷达观”践之以行,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孟“成仁取义”是其最高的道德境界。,2、穷达持节,成仁取义,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智在知道、自知知人、见微达变,是明智这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耻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有耻则为人,无耻则入于禽兽,管子把耻看作是“国之四维”之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知耻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慎言检行,辨知荣辱,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教化都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第二节 明智 知耻,明智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智通知,由于古人常常以明释智,故称之为“明智”。“知”在论语中出现了116次,其中作为道德规范来讲的有25次。古代思想家赋予“知”以多种含义。首先是理智、智慧的意思,这时“知”通“智”。其次,“知”还有知道、懂得的意思,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另外,“知” 还有了解的意思,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但如此,古代先哲们还赋予明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智在知道,自知知人,智必审慎,见微达变等等。,一、明智,智在知道,意即知“道”是智的最重要的内容,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知“道”,即仁义之道。仁的主要内容是侍奉父母;义的主要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主要内容是明白并坚守仁义之道,这也就是所谓的“智在知道”。梁启超说:“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儒家智在知道思想与我们现今把德育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否定智育,我们提倡的是德育与智育二者兼重,缺一不可。,1、智在知道,利人利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出老子第三十三章,意为:识别他人才能品质的可说是智,了解自己的才算高明。无论是自知,还是知人,都是一个智者应有的品格。首先是知人,古贤认为唯有知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善任,才能治家、治国,只有知人之人,才算得上是聪明、智慧人之。其次,是自知。孔子不但主张要知人,而且提倡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孔子看来,“使人知己”之人只能称作儒士,“知人”之人可称为儒士中的君子即士君子,而“自知”则是思想道德水平最高的明君子。,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必审慎指智者必须深思熟虑以求谨慎。包括谨言和慎行,意在强调言语的恰当和行为的正确。首先是言不妄发。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是说智者从不妄发言语。其次是事不轻举。管子主张人当慎思而后行。此外,不可强不知为知,不可强不行为行。不过,古人过分强调谨慎而使人不敢言,不敢行,事事畏首畏尾,是不可取的。见微达变是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能见于未萌,见微知著。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趋利避害。,3、智必审慎,见微达变,知耻即有羞耻心。羞耻心是指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也就是“羞恶之心”。先哲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以为非作恶为羞而能“有所不为”,无耻乃是人生的大患。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外,他们还强调,知耻要“耻其所当耻”,不是耻于“恶衣恶食”,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等等。他们赋予了知耻以丰富的道德内涵,如耻为大节、行己有耻、守仁行义、辨识荣辱等等。,二、知耻,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有羞耻之心。孟子认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具有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始。“耻”之于人,是如此重要,那么,于国又如何呢?管子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要,即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治理国家就要使人民懂得礼义廉耻,这样国家的政策法令才能实行,否则,国家就要倾覆。,1、人皆有耻,耻为大节,古人究竟以何为耻?概而言之,“无德”便是耻,不仁不义,无礼无信无智,都会给自身带来耻辱。“行义”则“荣”,“不义”则“辱”,可见,知耻涉及到荣辱观。荣辱观是对人的外在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道德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经常遇到荣与辱的考验,而要使自己不为外间毁誉所支配和左右,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知耻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起点,自觉地趋荣避辱,为善去恶,严于律己,谨于守身,按道德规范自我约束。,2、守仁行义,不义则辱,在古代儒家看来,君子是“行己有耻”之人,即君子有羞耻之心且能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与君子相反,小人所不耻正是君子之所耻。对个人来说,知耻乃人生第一要事。有耻而后知何谓荣辱、何谓善恶,以至能求荣避辱、为善去恶。对国家与社会来说,教人知耻乃是道德教化的首要任务。人民知耻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成败,民有耻则国兴,民无耻则国衰,因而,养民知耻是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净化社会风气的极重要内容。,3、行已有耻,君子之德,勇,即勇敢,是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孔子认为勇必须符合于礼义。孟子把勇分为三种:凭力气的血气之勇;凭意志的意气之勇;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他强调的是“舍生取义”的大勇。荀子则区分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上勇、中勇、下勇”。他提倡的是“重死持义而不挠”的“士君子之勇”,以及“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的“上勇”。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表达勇的道德品质的概念还有刚、毅等。,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