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司的力量公司的力量第十集 地球无疆如果不是广袤的海外市场的召唤,也许现代公司根本不会出现,在地中海孕育,从 大西洋出发,公司的诞生就是为了远渡重洋,世界上很多个地方都被那些热衷于征服与掠 夺的早起扩过公司拿来取作名号,因为这个不光彩的起点,跨国公司似乎一直不得人心, 它曾被视为侵略的工具,引发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恐惧,但是,四百多年来,公司却从未改 变向外的姿势,天灾或是战火、政治鸿沟或是文化差异,都不能阻挡他与生俱来的冲动, 公司向往每一个市场、奔赴每一个市场、连接每一个市场,近几十年来,它以前所未有的 样态和一如既往的力量穿越民族国家的疆域边界,扫除建立世界市场的障碍,今天当我们 从公司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时,全球版图可以用另外的线条来勾勒,国与国的竞争,人与人 的关系都可以重新定义,全球公司或许仍将代表公司最好的那一面,提高生产力,并因此 提高各地区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但它也时时表现出公司最令人忧心的一面,超越了国家的 巨型组织,更容易远离道德和约束,面对已经被公司改变的地球,和地球上所有公司的未 来,人们喜忧参半又满怀憧憬。 2009 年,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集团迎来了 100 岁生日,这是位于巴黎市 郊的集团总部,初次到来的人常会以为自己偶遇一次国际性会议,实际上这只是普通的员 工早餐会而已,员工们来自 50 多个国家,在这里为全世界工作。100 年前,欧莱雅只是化 学家尤金许勒尔走街串巷向美容师们推销的一种染发剂,100 年时间里,它一步步走出 了巴黎的街道,今天,欧莱雅在全球共有 65 家分公司,旗下的 23 个品牌在 33 个国家都有 销售,每一个优雅的品牌背后,都是欧莱雅精确定位的一个市场,或许以公司的事业来观 察,世界首先就是以市场的形态存在的,但人类从历史继承而来的是由多个国家构成的世 界版图,国家的疆界成了自由交易的边界,大市场被分割成无数小空间。可是,哪个公司 不想把生意做到更多的地方去呢?那是公司血脉中最古老和最固执的基因。1851 年的一天,俄国驻柏林公使会见了以为德国人,这位德国人并非外交官员,仅 仅是一家手工作坊的主人,这次会面的结果是:俄国人买走了 75 台电报机,一年后,从莫 斯科到俄国边境,直至德国的电报路线修建工程,也全部落入了这家德国公司囊中,发展 到 19 世纪末,西门子已经在 49 个国家设立了 168 个经营机构。 在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的美国,公司也很早就迈出了向外的步伐,19 世纪中期美国公 司也在利润的指引下漂洋过海。 1867 年,在英国著名的工业城市格拉斯哥出现了一个美国人办的缝纫机工厂,最初 的订单是每周 100 台,第二年时变成了 600 台,胜家公司的总裁伯恩后来解释道:之所以 去海外建厂,是因为南北战争后美元汇价的上升和美国国内工资的上涨,哪里成本低,哪 里有需求,公司就千方百计去哪里,这是一个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的简单逻辑,正是这个 简单的逻辑,一点点改变了世界的样貌。 当地理大发现一点点勾勒出世界的全貌公司率先出发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 利益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它们曾屡屡调兵遣将用枪炮去打开潜在的市场,第二次世界大 战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二站结束后殖民时代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 成为时代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再利用公司实施掠夺,公司也无法再借助国家工具进 行扩张。但是只要市场依然还在远方,公司就能调动起自我校正的能力,在不同文化不同 民族之间,公司早于政府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即使政治力量将世界一分为二时公司也一直 在无孔不入地寻找商机。 20 世纪 30 年代,年轻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穿针引线游说福特公司在苏联高尔基市 建立起联合汽车厂。当时,T 型车在美国的市场正在萎缩,亨利福特虽然总说自己不满意苏联的意识形态,可还是被哈默的一句话打动了,哈默说,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公 司对市场的渴望有多强烈,对打破隔绝和封闭的渴望就有多迫切,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真 正让世界市场联通的巨变到来了。 冷战时期两个平行的世界消失了,一个 30 亿人口的新市场出现了,在政治高墙被推 倒的同时,技术突破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近。1991 年,英国物理学家伯纳斯李创造了 万维网,多年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网络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闸门开启,经济全球化 的时代汹涌而至,这是公司期盼已久的时代,某种意义上也是由公司推动而来的时代。 如果说,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在 1984 年时表达的还只是一个愿望,那么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它逐渐变为真是的存在,商者无疆,就像历史上每一次演进一样,公司给世 界和自己都创造了新的机会。 1993 年一月,IBM 公司弥漫着一片悲情,董事长兼 CEO 离任退休,留下了一个步履 蹒跚的蓝色巨人,这家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公司,连年亏损以高达 160 亿美元,公司股价一 再下跌,在媒体眼中,IBM 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1993 年 4 月 1 日,51 岁的郭士纳 接管了公司,他将 IBM 从硬件生厂商转型为服务提供商,让大象重新起舞,9 年后,50 岁 的彭明盛接替郭士纳,IBM 完成了全新蜕变。 2006 年 6 月,彭明盛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高呼跨国企业已经过时,全 球整合企业时代已经到来,通过全球正和,IBM 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从 155 个减少到 6 个,财务系统从 16000 个减少到 4100 个,采购中心从 300 个减少到 3 个。这里是位于纽 约州的 IBM 全球总部,公司的全球支付中心,远在万里之遥的中国上海,它和深圳的全球 采购中心、吉隆坡的全球财务中心、马尼拉的全球人力资源中心、布里斯班的全球客服服 务 中心以及设在中国、瑞士、日本、印度等 6 个国家的研发中心共同组成了 IBM 的核心, 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在这个大变 局中谁能够勇敢地加入竞争,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就在 IBM 向全球公司转型的时候,北 欧的一家公司也走在了命运的拐点上。 1991 年伊始,诺基亚公司陷入危机,这个拥有众多产业门类的芬兰百年老字号濒临 破产边缘,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它就成为年销售额超过 300 亿欧元的世界知名企业,诺基亚 的骄人业绩,不仅仅得益于技术领先和产业聚焦策略,1993 年,芬兰政府宣布取消对外国 公司的持股限制,诺基亚由此而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契机,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到 2007 年时,诺基亚的股权结构中,芬兰只占了 9%,它不再属于芬兰,但却贡献了国民生 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因为诺基亚的成功,芬兰连续三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最具竞 争力的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开放是国家和公司得以相互成全。 “一个封闭的国家注定是失败的,将会被创造力所打败,创造力产生竞争,使人们 总是想竞争,想做的更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反思,一个过分受到国家保护的经济 是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 ”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公司,历史性的机遇都稍纵即逝,它只属于那些引领潮流的开创 者。 用卫星和计算机系统管理 14 个国家的 6600 多家商场和数万家供应商,沃尔玛在全 球化时代实现了全球采购,电脑公司和物流公司合作的订单式生产、配送,不仅创造了零 库存的商业模式,更让消费者真正变成了产品的主人,在网络世界里,买卖双方不再需要 买对面的讨价还价,电子商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几千年来做生意的方式。 “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是消费者” 。 全球竞争,降低了整个人类的交易成本,公司触角最大程度地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 ,于是,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村,无数个普通人获得了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可能,当搜索 引擎让我们对地球上每时每刻的变化尽在掌握时,在空间上,人类确乎已进入了一个天涯咫尺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也不乏咫尺天涯的故事,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 之间天然的、长久的隔膜,绝非轻易可以穿越。 2006 年 5 月, 可口可乐迎来其神秘配方 120 岁的生日,据说 120 年来,掌握配方的 总共不超过十人,但是,生日的烛火刚刚熄灭,这份神秘配方就陷入了严重的安全危机, 2006 年 8 月,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可口可乐公司要么公开配方,要么停止销售,原因是印度 科学和环境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可口可乐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的成分含量严重超标,这 并不是可口可乐第一次在印度遇到麻烦,早在 1958 年,可口可乐公司就进入了印度市场, 苦心经营近 20 年后,它却不得不选择全面撤出,对于在全球拥有 400 家企业,在跨国经营 史上写下过辉煌履历的可口可乐公司,这几乎可以算作一次滑铁卢。 可口可乐但让不会错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92 年,它做了第一个全球性广告,当 年冬奥会上,专为它创作的歌曲以 12 中语言向全球广播,广告商称,有 131 个国家的 38 亿观众欣赏了这个节目,伴随着印度经济的开放,1993 年,可口可乐重返这片南亚大陆, 虽然这一次是印度政府的主动召唤,但可口可乐还是不断遭遇新问题,2006 年的可乐危机 以双方和解告终,因为没有哪个公司愿意放弃 11 亿人口的市场,而印度恐怕也不会忘记当 年可口可乐的撤离,曾导致 22 家瓶装厂停产,数千工人失业,可口可乐和印度之间的恩恩 怨怨绝非偶然或者个案,作为一个外来者,跨国公司遭遇的尴尬,也并不单单发生在亚洲。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逐渐复苏,但与此同时,美国公司在欧洲控制了 50%的半导体产业、80%的计算机和 95%的集成电路生产,为此,不少欧洲国家担心在技 术上沦为美国的附庸。美国也概莫能外,人们一面希望自己的公司走出去一面害怕别人的 公司闯进来,1989 年 9 月,日本索尼公司以 34 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美国舆 论一片哗然, 新闻周刊封面上,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注册商标中的美国女子被换上了日本 和服,杂志中一篇长达数十页的文章以日本企业买走了美国之魂为题,认为索尼公司是比 苏联军事力量更可怕的威胁。在最初的惊慌和抵触过后,人们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想象的 那么可怕,在哥伦比亚公司易主后的若干年中大量生产的仍然是带有鲜明美国文化特征的 电影。 对于公司来说,奔跑的步伐已不可能停止,需要改变的,是行进的方式。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认为,以往的跨国公司,寻找一片投资的乐土,为的是复制繁殖 母公司的产品与服务,而今天他们必须为不同地区的顾客提供不同服务,他们已不再是教 育所谓的野蛮人如何喝可口可乐或者吃玉米片。 1987 年初冬,北京一家,新开业的餐厅异常火爆,很多人花两个小时才能等到一个 座位,20 多年后,中国的肯德基已不再是汉堡一统天下,中式快餐、中国装饰、中国员工, 要不是门口还站着美国老头哈兰山德士恐怕人们都快忘了这其实是一家美国公司,当然, 汉堡加油条的变化,只是本土化最表面的功夫,公司内核与理念的变化才是要诀,在全球 化的时代里,跨国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直把他乡做故乡,四海为家的公司,一步步融入 所到之处,它所跨越的已不仅仅是国界,就在这样的彼此试探磨合中,公司的全球化过程, 带来了人类的新命运,此时,20 世纪的乐章奏响了尾声,人类在这 100 年中,曾经历了最 惨烈的冲突和最冷酷的隔膜,终于开始向彼此走近,无论带着怎样的表情,世界最终在效 率和发展的原则下,达到了共识。世纪之交,一轮强劲的企业并购风暴席卷全球,波音兼并了麦道、美国在线买下了 时代华纳,两大石油公司组成巨型跨国集团埃克森美孚,微软以 45 次并购成就软件业 霸主地位,思科经过 110 次并购,称为网络行业的龙头,跨国并购也风起云涌,1998 年德 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戴姆勒奔驰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宣布合并,12 年后,克莱斯勒又被收到意大利的菲亚特基团麾下。昔日的大佬们忙于为 21 世纪投子布局,同时, 一股新力量,也在悄然而快速地成长,从 2006 年开始,波士顿咨询公司,每年都推出他们 称之为挑战者 100 强的 100 家公司,这些公司来自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平均增长 额度约是世界 500 强企业的 3 倍。在中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