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郑州市智林学校郑州市智林学校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30 小题,共小题,共 60.060.0 分)分)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 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C. 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 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D【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复存在,故 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上统一巩固了西汉王朝政治的统一,使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故A、B、C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有了新的发展,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A、C 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 A、C 两项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其出发点必然在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 B 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大量杰出人物的出现B.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2 -C. 群雄并立的出现D. “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急剧变化,出现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逐步社会确立,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 B;A、C、D 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4.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 ,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A. 心外无乐B. 苦中作乐C. 格苦致乐D. 本心自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和古文阅读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 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信息可知,周敦颐阐释的孔颜乐处?旨在说明孔颜 所乐之事, 不是那种物质上所获得的享乐, 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超越现实和道德的审美 境界,即儒家充满生命意识的“仁?” ,一种本心自乐的境界,所以 D 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创立5.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B.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C. 崇尚法家思想D.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礼、- 3 -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主张礼法并用,强调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 D 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故 A 项错误;在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并未动摇,故 B 项错误;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C 项错误。6.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A. 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 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 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 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从中可以看出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故 D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的信息不符,排除;理学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而不是说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故 B 项错误;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故 C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7.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传习录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 克己复礼B. 格物致知C. 致良知D. 穷理格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此便是良知”可知,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致良知,所以答案选 C。 传习录是王阳明所写,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A 是孔子的思想主张;B、D 是理学的主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致良知- 4 -8.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B.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C.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自传入中国后,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D.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之后取得正统地位。A 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时间错误。儒家思想影响了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排除 B。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佛教、道教的到挑战,C 错在“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 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 D。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9. 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 社会大变革B. 经济的发展C. 政治剧变D. 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逐步社会确立,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故选 A;B、C、D 只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一方面原因,不全面,排除。点睛:本题容易错选 B,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社会大变革,B 不能全面概括原因,只属于原因的一方面。10.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 5 -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 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 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作者对中国三大发明的评价:“而不是新思想” “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 “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说明三大发明对中国社会并未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 都有官方印记B. 没有理性思维C. 长期领先世界D. 强调实用价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D 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A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没有理性思维,表述过于绝对,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C 项错误;所以选 D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1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6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答案】D13.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 “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 ,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 。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 “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 。这说明A. 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B. 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C. 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D. 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重在强调研究历史要做到引以为鉴,而非采用何种史学研究观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 ” “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梁启超认为,研究历史必须让后人引以为鉴,就是强调修撰史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故 B 项正确;梁启超对传统的史学记载加以批判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的史观,故 C 项错误;史学研究理论的变革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材料没有显现,故 D 项错误。14.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为弥补这一演迸环节的缺失,中国开展了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 7 -D. 国民革命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差异。西方民主政治是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中国则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即维新派认识到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皮毛,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人们依然信奉的还是儒家的传统道德,因此为了弥补这个环节,彻底批判传统道德,中国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本题选 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特点15. 孙中山 1924 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 ”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A. 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B. 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C. 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 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答案】A【解析】 “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 ”表明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