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来自 第二十二章 宏观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 主讲:郭淑英教授 2006自 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对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掌握战略范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地位、影响因素及在我国的演变历程等内容,并进一步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内容,包括在我国实施人力资源数量均衡战略、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战略、人力资源就业战略、人力资源市场化战略和人才战略。 内容要点 来自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基本分析 一、战略的基本内容 “ 战略 ” 一词包括以下含义: ( 1)战略是对一事物总体全局性的宏观把握; ( 2)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对一事物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调节,或者是对一事物未来状态的设计与干预; ( 3)战略是对一事物基本要素、重要方面、主要部分与高层次问题的调节; 来自 战略的基本内容 ( 4)战略对事物的一般因素、次要方面和低层次问题有决定性的作用; ( 5)战略要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甚至是数量指标; ( 6)战略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保证,即要有与总目标适应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来自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的地位 任何一个国家要搞建设、要取得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必然致力于搞好人力资源问题。因为,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目的。 三、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 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 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资本的配比关系; 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 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技术政策;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社会文化环境; 决策者(决策机构与决策人)的指导思想与管理水平等。 来自 三、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的因素 主要因素: 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 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资本配比关系; 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目标; 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投资方向、技术政策;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社会文化环境; 决策者(决策机构与决策人)的指导思想与管理水平等。 来自 第二节 人力资源数量均衡战略 内容: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和有效调控人力资源数量,应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老化 一、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基数巨大的惯性使我国人口压力和人力资源负担沉重。 来自 二、有效调控人力资源数量 ()尽力扩大人力资源需求 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岗位是根本。 ()适当减少人力资源供给 鼓励各用人单位实行灵活多样的工时制度,也是将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由各微观组织合理分担的重要措施。这可以兼顾用人单位的效益、个人的工作出路和社会局势稳定的多元目标。 来自 ()应对人力资源结构的老化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年龄结构也有老化趋势,即 50岁以上年龄的人力资源比重将相应加大。对于这一问题,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率、实行技术替代劳动等方针,来弥补其影响。 来自 第三节 人力资源质量提高战略 内容: 大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 发展教育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一、大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多渠道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抓住人力投资重点 来自 大量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要在下述方面注意加大人力投资: 强化对企业家、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人才资源的教育培训; 开发现有人力资源潜力、改善人力投资; 大力增加用于创业培训的人力投资; 大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保证未来转移进入城市的人力资源的素质。 来自 二、进一步发展教育 教育和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本手段。我国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质量偏低的状况,说明着我们需要在教育和培训上花极大的力气。 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求达 到职业 技术教育培训的优质化和实用化。 大力加强在岗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使人力 资源个体们都能够普遍接受终身教育。 来自 三、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树立竞争、创新、开拓的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并加强道德观念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水平。具体来说, “ 市场观念 ” 包括以下方面: (一)市场经济规范观念 1法制观念 2道德观念 (二)市场经济主体观念 1竞争观念 2创业观念 来自 (二)市场经济主体观念 1竞争观念 2创业观念 (三)市场经济人本观念 市场经济下的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从经济活动主导思想的角度看,“ 人力 ” 这一要素或资源由以往单纯的 “ “ “ 人 ” 的色彩更多的 “ 向发展。 来自 第四节 人力资源就业战略 中心内容:下大力开拓就业岗位、多方面挖掘就业需求、强化国有企业改造、进一步调动民间创业力量、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实施就业扶住及进行就业预测和调控 一、开拓就业岗位 二、多方面挖掘就业需求 三、强化国有企业改造 四、进一步调动民间创业力量 五、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六、实行就业扶助 来自 应当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加强企业贫困职工的解困和再就业扶助工作。下岗职工属于一种半特殊群体,需要一定的扶助。 扶助女性就业。在市场经济讲求效率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强化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创造适合岗位和在必要条件下实行类似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的政策。 对于青年无技能的失业者给予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就业扶助。 来自 应当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中老年失业者等,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 继续搞好和进一步深化残疾人就业扶助的各项工作。 建立对于失业人员的社会工作制度,以减少失业者所遭受的社会痛苦,并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效果。 来自 第五节 人力资源市场化战略 内容: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制、强化人力资源流动、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制 搞好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化的进一步塑造,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要素市场的要求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 1)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人事行政部门分割问题; 来自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制 ( 2)从经济上解决国家财政对公立人力资源市场机构的经费投入问题; ( 3)从法制上解决人力资源市场运作的秩序问题; ( 4)从管理上解决对于人力资源市场机构的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问题。 来自 二、强化人力资源流动 解决人才流动体制问题 搞好区域性人才流动 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三、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制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来自 第六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内容:发掘人才和吸引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一、发掘人才和吸引人才 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人所共知,扩大人才的来源也是人们所共同寻求的。从现实的角度看,在发掘人才、吸引人才方面,应当实行以下政策: 来自 发掘人才和吸引人才 ( 2)采取与外界联姻的措施。 ( 3)树立人才是资本、回报巨大的意识,注意解决人们成才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人们的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机会。 ( 4)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流动,增加国家、地区、产业和用人单位用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投资,解决好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问题和各种实际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来自 发掘人才和吸引人才 ( 1)深入调查和研究现有的人才资源状况,研究和发掘现有人才的潜力,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来自 二、优化人力资源的社会环境 (一)解决好人才资源的价值定位 核定人才资源价值,是承认和兑付其价值的前提。具体来说,人才资源价值应当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人才的生产成本 人才的生产成本包括人才的基本生活费、抚养系数、个人教育投资偿还与再投入费用个人支付的其它人力投资款项。 来自 解决好人才资源的价值定位 2人才所创造的价值水平 从一般意义上看, “ 按劳付酬 ” 是工资水平制定的基本依据。由于人才资源的劳动会创造出比普通人力资源劳动较大的价值,使用人单位与社会获得较多的效益,因此人才应当得到较高的工资报酬。 来自 人才所创造的价值水平 3市场上人才的供求关系 一般情况下,市场上哪类人才短缺,其市场价格就越高;市场上哪类人才过剩,其市场价格就越低。 4社会收入的比价关系 社会收入的比价关系包括人才较为集中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其它经济部门同等层次员工的收入关系,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收入关系,不同岗位职务、不同劳动复杂程度的劳动者收入关系,等等。 人们为了成才而刻苦努力。 来自 人才所创造的价值水平 5对人才的激励与吸引因素。 一些用人单位注重对人才的激励和吸引,而给人才付与高工资,进行经济上的鼓励。这有利于用人单位吸引人才、奖掖人才,有利于给人才赋予较大的工作动力,也有利于使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有利于人们为了成才而刻苦努力。 来自 三、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人才资源是投资较大、收益较高的人力资源,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为了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制订多方面的有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手段。 (一)努力达到人才资源的充分就业 要立足于国家以及各地区、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发展战略,创造一大批好岗位以吸引人才、安置人才,努力达到人才层次的充分就业,避免人才的闲置、错配和低效能使用。 来自 (二)提高人才资源的社会产出 要鼓励人才资源兼职和从事各种业余劳动,使其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发挥效用。 (三)加强对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调控 要进行人才使用状况的经济分析,通过采用经济杠杆督促各用人单位节约使用人才,例如征收超额人才累进税和稀缺人才使用税。 (四)强化对国有单位人才资源的管理 制订用人标准,加强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