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新 理念、新课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变得 更为灵活和精彩。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1.教学起点选取不当,偏离学生实际需求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必要基础。我们的数学课 堂教学实质,就是以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实现其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跨越。教师对教学起点的 把握及选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知识学习。通过考查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不必要的 延长,课堂教学效率随之降低。如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在 创设情境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算式后,让学生利用等长纸条、全等透明塑胶圆片、等长线 段图等学具,动手操作并寻找计算方法,而这个时候有学生回答可以通过通分方式,将问 题转化为同分母加减法,教师仍坚持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教 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并从中更好地理解算理,但在大家已有明确思路 的问题上,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就会得不偿失。究其原因,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之前已 经有了通分与同分母加减法的知识经验,并能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来解决当下问题,所以 教学起点的选取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基础,致使教学活动走了很多弯路,影响了教学效率的 提高。2.教学情境设定离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即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基于小学生性格活泼 好动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一般会讲究趣味性和生活性,一方面使得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数学学习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吸引学生 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然而,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课堂表面上气氛活跃, 实际教学效果却偏差的现象。如有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迷人 的机场风景,其教学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 问题,可学生大多顾左右而言其他,即使有学生道出了飞机有飞有落,也未在教师的追问 下想到学习主题,老师只能在失望中结束情境教学。这堂课中,虽然学生表现得积极、活 跃,却与学习内容无关。在教学情境设定离题的情况下,教学目标要想实现就成了无稽之 谈。3.教学活动形式放任,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是十分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小 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学习活动,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 动精神的培养。然而,不少教学活动背后却是越来越严重的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这 样的活动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也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自主学习变得“放 任自流”,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却没有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助力。这种情况下,学生 的主体性实质上是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而并未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 帮助。其次,合作交流有形无实。教学活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讨 论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是碍于教师要求而应付式地“表演”。此外,探究学习失去其真正意 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没有有意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质疑 意识,甚至不做过多的关注,致使探究过程变得机械化、形式化,学生像执行程序一样按 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难以有深层次的收获与感悟,学习效率低下。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点之外,教学提问简单空泛、课堂评价廉价模糊等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也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新课堂”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表面看似 精彩纷呈,实质上却是“穿新鞋,走老路”,无法掩饰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严峻形势。因 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加强反思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优化教 学活动的科学方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出发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向与标准,对一节课的教学结构、内容、方法以及活 动组织形式等有决定作用。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们应该 做到: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实际的辩证关系,综合考虑情感、态度、知识、 技能及价值观等因素,力求使教学目标多元化,同时又能体现重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 制定要遵循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原则,对于学生要经历的学习过程、要掌握的知识技能 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应精心谋划,达到目标科学具体又要求适中的效果;教学目标 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弹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制定目 标时也应给予尊重和包容,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 还应深入了解学生认知实际,抓准教学出发点。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包括其对教学目标所要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 度,以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为基础设计教学环节,有针对、有重点地实施教学;另一方面, 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敢于重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同时查遗补缺、修改不足,使 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实际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合理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教师应实现课堂知识传授和 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机统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过程、自觉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在 创设情境时应使之富有童趣,结合学生喜好和既有知识水平形成合理的外部刺激,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新知识。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演示汽车直线行驶、火箭垂直升空以及风扇和旋转玻璃门等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对 其运动形式分类、总结,进而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这样的情境既激发了孩子们的 兴趣,又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方便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此外,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讲 究真实、富有启发性的原则。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认识数学 问题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产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迸发 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动因和方向,有启发性的问题 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使学生心理与知识 内容之间产生不平衡,而学生唯有经过必要的思考和认知才能解决这种不平衡。总之,合 理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与开放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达 成良好的教学效果。3.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知 识的活动。数学教师应树立并践行体验式的教学理念,有效组织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从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第一,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机会,由被动听转化成主动做。在 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利用教具或其他素材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体 验,体会学习过程和方法,并从中感悟理解新知识。教师应扮演好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做到不流于形式,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引导学生边做、边学、边交流,通过直观 操作对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第二,推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实质性开展。知 识学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文明重演或再现的过程,教师对即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内容要进行有目的性的选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重要方式。教师对于学生的 自主探索活动要正确、合理引导,无论是自主探索的情境,还是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都 应充分关注。需要注意的是,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教师 务必准确把握一个“度”,合作交流的过程亦是同理。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赋 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利,也不可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4.提倡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也最大,它表达的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 直接感受。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师生交流的纽带,运用恰当并饱含真情的课堂 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激情。如在课堂动手操作过程 中,学生操作过程或作品达标,教师若给予合适的鼓励和建议,不仅能提升学生自信心, 还会使其下定决心做得更好;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学生回答正确或有独特见解,教师也不 要吝啬表扬与掌声,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在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中,对于成 绩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督促其再接再厉,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不应过分指责 批评,而是要帮助其分析问题原因并不忘对其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合理、人性化的课 堂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状态,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 有效性。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追求。提 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看似简单,实则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在新课程 理念指导下,辩证地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浮躁之风 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积极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善和 创新,进而减少无效教学时间的花费,使小学课堂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