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4节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关于“逸马杀犬”的事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这样的记载:“穆(修)、张(景)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唐宋八家丛话中另有一说:“欧公(指欧阳修)在翰林,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于道。公曰:试书其事。同院曰: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毙之。公曰:使子修史,万卷不已也。” 根据上述记载,关于“逸马杀犬”的事,就有六种写法:,有奔马践死一犬。(沈括) 马逸,有犬遇蹄而毙。(穆修)有犬死奔马之下。(张景) 有奔马毙犬于道。(唐宋八家丛话) 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毙之。(同院) 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 问题: (1)“奔”与“逸”比较,哪个用得好些? (2)“践死”“毙”“死”“杀”各含什么意思? (3)如果追究责任,哪种写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答案 (1)“逸”比“奔”好:“奔”指跑得急快;“逸”有逃失、纵奔、奔不能止之意,写出了马受惊失控、恣肆狂驰的状态。 (2)“践死”写出了死的状态和责任;“毙”“死”都是失去生命的意思;“杀”是使之失去生命,更能表现出犬死的责任在马。 (3)(以“犬卧”可看出犬死的责任完全在马),(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流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 解析 “汨罗江”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随着语境的变化,其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第二段“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实际上就赋予了特定时间端午节,饮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与屈原相关的一种“精神寄托”。第五段“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是运用了“苦”的多重含义,代指一种“苦难”。第十五段中列举的人物实际上就指出“汨罗江”应为殉难所。这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就理出来了。 答案 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屈原殉国之处。,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_ 解析 解答本题需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开始写到“我”到了汨罗江边,饮了一口江水,感叹道:“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这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赋予了“汨罗江”以丰厚的含义。第十七段最后一句:“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惆怅”。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概括前文中的变化。看着江面上的“渔翁”,想到“渔翁形象”,点明自己“惆怅所在”(第二十段)。引用清代诗人的诗作点明自己的心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我”“朝圣心情”也就“索然”了。这样作者的情感历程就理清了。 答案 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3.【本节专题对应题目】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 解析 文中“渔翁”形象是在第十八段开始出现的。眼前飘过的“渔翁”是只看重自己的收获的人,进而概括“中国的渔翁形象”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世间的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关。而这种由此及彼的概括是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的。对比凸显屈原形象的高大,而写屈原也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对现实的感慨。 答案 寓意:(1)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2)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4.【本节专题对应题目】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解析 A项最后的因果关系不当,没有理解“苦”的深层含义。E项“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属于把文中不确定的信息当做必然的结论了。 答案 AE,形象鉴赏,乱贴标签 (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原文见本节“真题探究”)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属于鉴赏评价能力方面的考查。它考查起来,较之一般基础性题目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命题上表现为: 1就命题文体上讲,偏重选择咏物和写人散文,因为这两类散文都包含着形象物象和人物形象。,2作品的内涵较广泛,命题时往往选择它所依附的事物,如象征物、人物形象等考查,这时,形象和内涵就合二为一。有时会选择一些内涵丰厚、情感丰富的句子作为命题对象。 错因分析 阅卷中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学生往往乱贴标签,不结合具体的描写,架空分析,结果文字写了一大通,分数得了一点点,实在可惜。 本题应该注意人物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逃 离 郭静娟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枝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因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对点突破,强化矫正,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虽然有着同吃同住的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为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可在那幅想象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只身独处,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纵有推窗邀月的情怀,纵有把酒临风的洒脱,能够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脱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生活的网无处不在。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的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这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1)“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为什么说“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答: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