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科普 2014-01-18 03: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正在快速地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借助新媒体创新、推进科学的传播与普及极为重要。新媒体为科普注入新活力新媒体与科学普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当前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无线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手段,以手机、电脑、数字化电视等为终端的传播模式和媒介形式。新媒体本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源源不断地赋予媒体新的形态、内容和理念。新媒体诞生的时间不长,进入我国的时间更短,但在不过二十年间就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和生活常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传播与普及。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生活模式和理念的同时,新媒体也为科普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且正以易于接收、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等特点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新媒体给科普注入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破科普的时空限制。新媒体的最大革新是将受众在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时空界限彻底消融,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或数字电视网络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二是实现科普的双向互动。传统的科普是单向的,受众对于信息的筛选、接收和范围都很被动;基于新媒体的实时互动平台,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索取有用的科学知识,为科普提供参考并通过自媒体平台参与科普,弥补传统科普的单向性、延后性、互动性不足等缺点。三是改变了科普的单一形态。在科普过程中,传统媒体往往只能实现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影像的技术效果,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表现形态,将多种表现符号融为一体,从“平面”传播走向“立体”传播。以新媒体推动科学普及要想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科普,离不开新媒体的强力助推作用。新媒体空前地扩大了科普的主体范围。一方面,新媒体激励了从事科普的个体和组织的热情。通过新媒体,科普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知晓用户的信息需求,广泛收集、倾听受众的意见反馈,以便针对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及时创造出优秀的科普作品。另一方面,新媒体让人人都成为潜在的科普主体。在第二媒介时代一书中,美国加州大学厄湾校区的电影与传播学系教授马克波斯特将网络出现前归纳为“第一媒介时代”,主要特征在于“由文化精英、知识分子主导,利用书籍、广播、报纸杂志等进行自上而下的传播”;互联网出现后,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带来了“第二媒介时代”,主要特征是“消解了传播中心,每一个人都有成为话语的中心可能,并且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可见,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使运用新媒体的每个人都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例如,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就利用新媒体推出了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从而吸引、团结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传播人才。当然,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时,参与者必须具有科学、正确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传媒领袖”,一定要注意辨识、筛选,避免不负责任地盲目跟帖、评论和扩散。可见,新媒体虽然扩大了主体边界,却对传播者本身的媒介素质要求更高每位主体必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传播与普及科学知识。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高效快捷的信息提取功能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从内容上来讲,信息时代的科普有利于借助新媒体超大的信息储存和共享特点,给受众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时,应避免“戏说”“恶搞”和“娱乐至上”等做法,还有那些为吸引眼球、攫取暴利而扭曲科学的行径,不少伪养生疗法就是通过新媒体传播进行“坑蒙拐骗”的。因此,以新媒体创新科普方式,就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长处,广泛收集、倾听各方受众的意见反馈,通过搜索引擎、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等应用,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参与式体验中知晓内容、掌握方法。将新媒体运用于科学普及,还有利于改变过去科普工作的低水平重复、多主体交叉等资源浪费现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通过构建多种媒介发布形式与渠道,让受众各取所需,以便有效提高科学知识的接受频次和持续时间。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不失为方便、有效的科普渠道。这类自媒体实现了传播方式由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到网格式“点对点”的完美蜕变,使科普发起人与接收者能够一对一地互动交流,充分调动起受众接受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罗子欣)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中心“科普进社区科普进社区”工作工作 时间:2011-8-26 10:24:56一、负责全省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一、负责全省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以以“站、校、网站、校、网”建设为重点,改善社区科普工作条件建设为重点,改善社区科普工作条件为进一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近年来中国科协、省科协十分重视城市社区科普工作,2010 年明确提出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在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是社区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各级科协要支持和推动社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完善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中心、社区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普园、科普广场、科普宣传栏(橱窗),等不同形式组合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建设完善社区科普学校,社区科普学校是社区科普传播教育的活动平台各级科协要推动社区建立以科普大学、科普讲堂、社区学院、青少年科技辅导学校等为主要形式的社区科普学校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开科学教育和培训。要制定完善社区科普学校管理和运行制度,建立长效办学机制。要立足实际、贴近居民,采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切实满足社区居民学习、交往等多方面需要。完善社区科普网络是社区科普传播不可或缺的途径。各级科协要推动建立完善社区电子科普显示、社区网络书屋、数字科普视窗等多种科普阅读终端。建设完善社区科普网络,将“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科普博览”等网络科普资源引入社区。各市(州)科协要高度重视,通过在农村、城市社区及学校大力开展中国数字科技馆离线版、在线版、网络专题、手机报等网络科普无法推广工作。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资源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社区居民等五大重点人群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教育、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要推动社区移动电视增加科普功能、定期更新科普内容。利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以及微信、飞信等及时通讯的新媒体手段,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科普自服务和自教育。创建一批社区科普益民先进(示范)单位。按照省科协要求由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具体负责这方面工作。二、负责全省科普惠农兴村二、负责全省科普惠农兴村“站、栏、员站、栏、员”工作,承担四川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相关工作工作,承担四川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相关工作为了发展和完善基层科普设施,从 2005 年开始,中国科协提出在广大农村设立“科普惠农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并在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国农村 6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科普“站、栏、员”,四川省科协在省科协七大通过的五年科普工作规划中也明确了落实目标。五年来,我省在省、市(州)、县(区)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到 2010 年底已建成科普“站、栏、员”14000余处,我中心紧紧围绕中国科协提出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利用科普“站、栏、员”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为科普惠农兴村,推动农村的科普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和欢迎。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再次提出要继续建立完善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基层科普设施。按省科协党组要求,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全省科普“站、栏、员”的规划、实施、检查、考核等相关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促进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国科协建立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农函大,农函大在各市(州)、县(区)科协设立了分校和培训点,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活动(服务)站、党校等开展各种免费、非学历短期科普培训,结合当地实际请农业院校、农科院所的专家、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授课。帮助广大农民掌握 12 项农村实用技术,促进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四川省农函大设在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中心领导为校领导。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散、配送等工作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散、配送等工作按照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工作安排,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与我省宣传、广电等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在我省 192 家市(州)、县(区)电视台和组织部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办了科普大篷车电视版、广播版科普栏目,每周 30 分钟的节目滚动播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承担了与中国科协相关部门、市(州)、县(区)科协、宣传广电部门的协调沟通和具体服务工作。2005 年,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共同打造了“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网络平台,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市(州)、县(区)科协在机关、学校、社区、农技协等单位开展观测上网,参与信息平台建设和完善工作,为基层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还配合省科协办公室直接参与省科协信息平台的相关工作,承担“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科技论谈、生活百科、奥秘探索”等六个栏目的更新登录,受到广大科技人员和省科协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的要求,积极搭建社会化大科普的平台,参与科普电视片、科普挂图、科普资料的开发、集散、配送工作,在“5.12”大地震之后的抗震救灾、应对“H1N1”甲流感、手足口病、猪蓝耳病、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和群众关心的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次受到中国科协、省科协、省委组织部的表彰奖励。四川省科普服务中心按科协党组的安排,作为我省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工作省科协具体承办单位,积极协助省委组织部、省委远程办开展相关的各项工作,受到省委组织部、省委远程办的好评。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 赵 军、王 丽跃跃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对于科技的进步同等 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加强科普工作, 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至关重要。 “科普” 是一个很中国化的说法, 新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 “科学技术普及” 的概念, 大概是在 1950 年前后 1-2。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公众理解科学” 和“科学传播” 的提法开始在西方流行, 并逐渐为国际上科普学术界 所接受3。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 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 Harold Lasswell 曾经把传播的 基本过程概括为经典的五 W 模式, 即“谁 (Who)?对谁 (to Whom)? 说了什 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起到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4。 科普既然被定义为“科学传播”, 那么也应当遵循这个基本模式。在科 普过程中, “Who” 和“to Whom” 是传播者和受众, 一般分别指特定领域的专家和人 民大众 , 这两个的群体是比较 固 定的 ;“says What” 是科普的内容, 它虽然也需 要随 着科学的发展与时俱进, 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科学体系最基础的原理和框架也是相对稳 定的; 因此, 在很多情况下, 科学传播的渠道( in What channel) 就会对科普 工 作 的 效 果(with What effect) 产生直接和关键的影响。传统的科学传播渠道主要包 括广播、 电视、 报纸、 讲座、 书籍、 杂志和宣传栏等, 而大部分科普创作则以 撰写科普文章为主。 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