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概 述贵溪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地处武夷山区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中间地带。地跨东经 1165511728,北纬 2751 2838 。东临弋阳县、铅山县,南毗资溪县,西连余江县、鹰潭市月湖区和金溪县,北接万年县,东南隅与福建省光泽县交界。面积 2493 平方千米,设 3 街道 11 镇 7 乡(其中 1 个民族乡),人口 58 万,有汉、畲回、蒙古、满等民族。市冶设花园街道。贵溪地形呈葫芦形,南北长,东西窄。南北最长距 87千米,东西最窄处 14 千米。地势呈马鞍状,南北高,中间低。地貌形态上属中低山丘陵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其次为小平原。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红壤、山地黄壤、水稻土等 8 个土类,以红壤分布最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最高温度 2003 年 8 月 11 日 41.1,极端最低温度 1991 年 12 月 29 日-9.3。年平均降水量 1875mm,无霜期271 天,日照 1808.8 小时,日照百分率 41%。一贵溪历史悠久。6000 年前即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开发。秦为余汗县地。唐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析弋阳、余干县地置贵溪县,属信州,为唐代江西西道 8 州 37 县之一。关于县名之由来,清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版贵溪县志称:“何言乎贵溪?或日旧治须溪萦环如带,县以溪贵也;或日溪产香草,溪以产贵也。若是而肇锡以嘉名矣”。贵溪山川秀美。北部怀玉山余脉,青山延绵;南部武夷山蟠结,群山万壑。东南最高海拔 1541 米,总面积10946 公顷的阳际峰自然生态区,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国家级旅游胜地龙虎山,地层、地貌和峰林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部信江迂回曲折,水何澹澹。境内罗塘河、泸溪河、少溪河、泗沥河等大小 11 条河流,莹环如带,水清缥碧。贵溪物华天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铅、锌、铜、铁、石膏、瓷土、稀土、花岗岩、红石等 37 种矿藏。其中银矿属全国之最,石膏矿居华东之冠,瓷土为全省之首。动植物资源丰富。奇木异草,珍禽贵兽繁多。有珍稀树木 39种,高等植物 244 科 848 属 1847 种,脊椎动物 33 目 94 科361 种,无脊椎动物 1568 种。耕地、林地资源丰富。有耕地53556 公顷,占总面积的 21.5%,盛产稻米,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有林地 153299 公顷,占总面积的 61.5%,是江西省重点产林基地。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 23 万千瓦。有中型水库 6 座、小(一)、(二)型水库 139 座。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龙虎山,中国道教圣地“嗣汉天师府”上清宫,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白鹤湖。有仙人桥、象山书院、鬼谷洞、香炉峰、三阳洞府、明清建筑、四大古镇等诸多名胜。明崇贞九年(公元 1636 年),旅行家徐容祖游城南仙人桥、象山,留千字文,游记赞“仙桥、一线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红色资源丰富。贵溪是江西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贵北是赣东北苏区的中心区域。方志敏、黄道、邵式平、方志纯、周建屏、唐在刚、粟裕、吴克华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贵溪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方志敏曾兼任贵溪县县委书记,黄道担任贵溪县临时委员会书记。贵南属中央苏区区域。1933 年建立的贵南县,隶属中央苏区闽赣省。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和闽浙贑苏区红十军两大苏区红军会师合编就发生在贵南上清。当年中央苏区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王稼祥也因上清会师来到贵溪。据调查,贵溪现仍留有红军医院、红军标语、办事处、解放军二野兵团部队与闽浙赣游击队会师等革命遗址遗迹。贵溪人杰地灵。唐代翰林学士吴武陵、元代著名画家方从义、明代殿阁大学士上首辅夏言,廷试二甲第一名、诗人江汝璧,道门硕儒张本初,被海瑞称赞为“百世师表”的应天礼经考官江以朝,以“勤、俭、忍”爱民“三字经”治县为人称道的五世臣徐九思,著名水利专家徐贞明,道德文章名重一时的清代文学、文论家郑喹,辛亥革命元老彭程万、民国名将黄维,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学黄野萝,早年参加左翼美联、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版画家汪占非等一代风流人物皆为贵溪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汉永平二年(公元 年),被后人称为天师的张道陵携弟子至龙虎山炼丹修道。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张道陵四世孙张盛自汉中迁返龙虎山。自此,历代天师居贵溪龙虎山炼丹传教。,因为道法诡异神秘,明洪武朱元璋称天师为“正一嗣教“大真人”,令永掌天下道教事”。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即是对张天师及其天师府神话般的叙写。贵溪城依山傍水,风景独好。城南的山峰山等山水诸胜吸引历代名士观光驻足。唐元和年间(公元 806820 年),翰林学士吴武陵之父吴缅,迷恋贵溪山水,辞官定居城南,讲学于城南五面峰下一线洞天内。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 1187 年)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号象山,字子静),登应天山,与学子结庐而居,称其所居为“象山草堂”,书匾额“象山精舍”。讲学 5 年,问学者络绎不绝。明武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朱熹称誉:“今浙东学子多为静门人”。全祖望评价:“岳麓、白鹿、丽泽、象山四大书院,并起其名,四家之徒遍天下”。贵溪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贵溪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州的黄金接点和海西经济区腹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浙赣、皖赣、鹰厦铁路,320、206 国道和泸昆高速纵横境内。有里程仅 10 千米的鹰雄快速通道与鹰潭市相连接。千里信江水路直抵潘阳湖。贵溪驻有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 10 余家,知名企业众多。世界前三、亚州第一的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及其亚州最大、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铜治炼厂贵溪冶炼厂;年产24 万吨复合肥能力,全国四大磷胺厂之一贵溪化肥厂;国家大型建筑企业首钢四建、中国有色十五冶以及装机容量 60 万千瓦、华东电网主力电厂之一贵溪发电厂均落户在贵溪。 二新中国建立之初,贵溪百废待兴。随着土地和民主改革,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互助合作、增产节约、合作化、公社化运动和劳动竞富的开展,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稳步增长,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建设大规模展开。投入大量人力,修建鹰潭-上清、县城-塘湾、县城-周坊等县、乡、专用道路。成立县汽车运输站,办理南北两乡客运业务。至 1978 年,有客车 9 辆,客运线长 公里。兴建硬水岭、太平坂、大禾源、白庙、枫林湾、塘湾等中型水库以及西溪坝、九牛滩水轮泵站、上清民兵电站等蓄引提水工程,摆脱旱灾对农业的威胁,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从无到有,并不断推进。引进农用木炭机、拖拉机、小型柴油机等农机具,推广使用耕地、排灌、植保、脱粒、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种机械。至 1978 年,排灌、农机化水平达到50%,植保、脱粒、运输和农产品加工的农机化水平接近 80%,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水稻品种不断改良,大力推行矮杆品种、淘汰高杆品种,试种杂交水稻,水稻单面积和单产提高,分别达到 公顷和 公斤。生猪和家禽饲养稳步发展,生猪饲养量由 1950 年的 65785 头增加到 1978 年的233266 头。油料、芝麻、花生、水果等经济作物栽培种植和水面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由 3361 万元提高到8045 万元。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50 年,全县有 21家工厂和作坊,219 名职工,总产值 160 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5.89%。至 1978 年,全县有县属工厂 个,职工 名,工业总产值 3097 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27.8%,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27.8%,形成煤炭、电力、农机、化学、建材、纺织等工业门类。财政收入增长,由 1950 年的 264.27 万元增长到 1978 年的 521 万元,改变了建国前的“一穷二白”面貌。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幼儿园从无到有,小学校建到了家门口,扫除了文盲,小学教育得到普及。中学学校和学生数由 1950 年的 1 所和 261 人分别增加到 1978 年的40 所 18779 人。兴建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畲族民族医院、塘湾、白田等卫生学生,县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县干部和固定职工中实行公费医疗。建起收音站、广播站、电视转播台和人民剧院。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农村对无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村民实行“五保”制度。城镇居民、工矿企业人口实行定量凭证供应粮、油等副食品的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溪经济繁荣,社会事业振兴。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启动,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1981 年,变革农业生产关系,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农村经济向商品化转变。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实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企职责公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厂长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承包、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分配制,改变企业吃“大锅饭”状况。改革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来未有的迅速发展局面。水稻单产和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生猪、家禽和水产养殖产量大幅度增加,商品蔬菜生产范围成倍扩大。随着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剩余劳力增多,农村劳力从种、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工业、商业、建筑业和服务等行业转移,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至 1990 年,个别乡镇的乡镇企业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红石厂、硪砂厂、瓷土矿、机砖厂等乡镇企业遍布各地。冶金、造纸、活性炭、服装、家电、竹品工艺、花炮、饲料、油料加工等企业竞相兴办。市属工业加速发展。生产部门不断增加,拥有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采掘、纺织、制革、铜材加工、工业门类。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活力和效益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 1990 年,工业经济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国家、省属大型企业的陆续进驻,促进了贵溪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1980 年 7 月,贵溪信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轮渡摆运、浮桥通行的历史。1989 年 10 月,全县程控电话开通,贵溪告别了“摇把子”。”修通了彭湾至上清等公路,乡镇全部通车,村委会大部通车。增设了县城至樟坪、双圳和周坊客运业务。至 1990 年,拥有营运客车 58 辆。改造了电网,80%的农户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城市向东扩展,建成面积由 20世纪 7 0 年 代的 平方公里扩大到 90 年代加快了的 14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由 1979 年的 万增加到 1990 年的 10 万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投入增加,年度教育经费决算由 1979 年的 1845492 万元提高到 1990 年的 8540000元。教育条件改善,中小学校、危房基本消除。教学规模继续扩大。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大幅增加,乡镇卫生院由 1979 年的 16 所增加到 1990 年的 27 所,医务人员由 1979 年的 313 人增加到 1990 年的 1164 人。县城建了中医院,驻市大企业开办了职工医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物资短缺状况基本改变。棉布、猪油和食糖等工业日用品和副食品凭证定量供应先后取消。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电视机、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三19912008 年,是贵溪改革开放深入,经济结构大幅调整,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工业崛起,取代农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财政总收入连续 6 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撤县设市、当全省县市“排头兵”,创“全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