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 绪 论,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分类、命名、治疗原则、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教学目标,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绪论,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定义,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性质,中医内科疾病,外感病,内伤病,伤寒,温病,脏腑病证,气血津液辨证,脑系经络病证,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范围,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起源与发展,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完善阶段清明时期,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 (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 胃肠痛、蛊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 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将过去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三)充实(魏晋 金元),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形成了病源学说。,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专著,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饮食、虫兽、金刃),(1)病因学,王叔和脉经: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作用。,(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 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苦参治疗痢疾、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病等,而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的大型方书,收载大量内科方药,2.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四)完善发展(明清),(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明代,(3) 王肯堂证治准绳;(4) 张介宾景岳全书(5) 秦景明症因脉治;(6) 李宗梓医宗必读;(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 。,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清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巨大成就。,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 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 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 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更完备。,1.中医内科学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现代中医内科学 。,现代,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外感病,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证,三焦病证,内伤病,脏腑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以病因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以病机命名的 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以主症命名的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辩证(即诊断),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治疗)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二)、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位。,第二步: 从六淫、疫毒、痰、饮、水、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血(血寒、血热、血瘀、血虚)阴(阴虚、亡阴)、阳(阳虚、亡阳)、脓、食积、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第三步: “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诊断。,第四步: “治病求本”,即找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第五步: 治未病,即根据中医“五脏相关” 的整体观,通过调节相关的未病脏 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进行整体调 控以提高疗效。,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示意图,四诊,症状体征,定位,定性,方药 加减,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治疗原则,病因病机,病名,证型,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辩证原则,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全面分析病情,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治疗原则,1.调节整体平衡,3.标本缓急,2.审证求机论治,4.把握动态变化,5.异宜法方异,6.据证因势利导,7.先期治疗未病,8.重视调摄护理,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系统的理论学习,临床实习,学以致用,七、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概念:掌握概念,了解别名 历史沿革:了解历代对该病证历代的重要学术思想 病因:记标题 病机:掌握主要的病机及基本病机、病位、涉及脏腑、病理因素、病理性质、演变与转归,可用示意图帮助记忆,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诊断要点:主症、兼症、舌脉、病史 类证鉴别:掌握与他证的鉴别要点(主要共同点与不同点) 辩证要点:掌握该病症的辩证思路 ,及判断要点 治疗要点:掌握治疗原则和用药注意点,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分型论治:重点掌握 主症特点、兼症、舌脉 治则、方药、加减 转归:主要并发症,结合病机学习 预防调护:熟悉,八、课后小结,总论是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总纲,是中医内科学的灵魂和线索,掌握、了解中医内科学的总论知识,可以从总体上掌控、把握中医内科学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展开学习和学好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论学习的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和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它是学生走向临床的关键。,九、课堂测试,1.中医内科学研究内容? 2.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路线图? 3.中医三大学习方法谁最重要?,十、作业,1.何为中医内科学? 2.试述中医内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著作及贡献。 2.试述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3.思考中医学习方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