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网络心理,主讲:彭 阳,青少年网络心理,一、网络特点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诊断及特点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引言:,案例1: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偶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陪他去逛街吃KPM。” 女儿日记:“没想到偶最好的朋友竟欺骗偶,TMD,偶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她,他妈的,哥哥,我,喜欢,这样子,肯德鸡、比萨饼、 麦当劳,气死我了,案例2: “熊猫烧香”电脑病毒的制作者李俊: “武汉男生”病毒 、“武汉男生2005”病毒、“QQ尾巴”病毒等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5岁重庆中学生李骁受邀参观美国微软公司总部,引言:,案例3: “网络寡妇” 的出现 网络诈骗等,引言:,网民(互联网网民)定义: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 2007年1月23日,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中国内地网民达1.37亿,宽带用户达1.04亿人。另外手机上网人数已经达到1700万人。,我国网民情况:,网民的职业分布,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网络?,一、网络特点,(一)网络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链接方式。 (二)网络的匿名性(Anonymous)。 (三)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 (四)网络内容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 总:网络的“去抑制性” :指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网络是个没有警察的大城市!,“一台电脑, 一根电话线, 一个ISP的帐号, 和一些简单的网络工具, 人就变得那样的朦胧美丽而不可捉摸。 网络开启了人类交流的另一条通道, 让人从感情的井底之蛙变成可以四处象闲云野鹤般地游荡, 在这里比现实中更容易找到心有灵犀的感觉。”,链接方式:,“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此为“身份丧失” 平等感,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 自由感,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 身份虚幻感,编造假的自我,尝试不同生活 。 评价: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治疗效果 ;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 。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 ;进行性骚扰等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中学生:调查的人中,上网查资料的为10%,发邮件的占40%,打游戏、聊天的占了42%。其它情况占了8%。由此看出,中学生上网还是以打游戏、聊天、发邮件为主。每周上网超过10小时的占75% 40%的同学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上网感到疲劳的人数达到18%。 在问及上网的原因时,40%是感到学习压力过大,通过上网来放松自己,20%人是为了拓展视野,增长知识,30%是迷恋游戏或聊天,10%是其他原因上网。,大学生上网内容:使用电子信箱的人数最多,占74. 696,其次是多媒体娱乐、信息查询、聊天室和网上寻呼机等,使用最少的是网上炒股、视频会议、网上支付、网上购物等。,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动机中,最常选的是信息查询,达75%;其次是与家人朋友联系、娱乐休闲、结交朋友、扮演角色、学习。,年龄特点:,(1)上网内容的年龄特点: 网络使用总体呈增加状态 ;电子信箱、上传下载、网上寻呼机、BBS、网上支付等功能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聊天室的使用随着年级的上升显著减少;网络多媒体娱乐的使用趋势是先增长后降低。 接触网络时间的增长,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成熟,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功能。,年龄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获取信息的使用动机和娱乐的动机呈增长趋势,保持联络的动机则有所减少。 网络人际互动特征没有显著差异 。 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通过网络与熟人的联系有所减少,与陌生人的联系有所增加。,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四)提高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在心理疾病的原因与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与作用。 2、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扩大范围、平等交流 3、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网络人际关系 科恩“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友伴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心理咨询与资料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 “发泄网”“发泄游戏”“发泄球”“发泄吧”等 青少年情绪特点:倾向体验有两极性且不稳定,“成人感”让他们“深沉”。 “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等,(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1、网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http:/www.bnu.edu)、华东师大心理学(http:/psy.ecnu.edu.cn)等。 国内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 ,http:/www.xinqiao.net)、中德心理医院 (http:/zhongde.363.net)等。 国内以心理学为主题的个人主页 2、对青少年的影响,(四)提高自信心,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机遇(30.49)。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网络游戏、网页、博客等 网络中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少年,消极影响 (一)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 2、人际关系障碍 3、人格障碍 4、性心理障碍 (二)自我认同失败 (三)情感问题 (四)安全焦虑,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1、网络成瘾症 典型症状:整天挂在网上,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上网时间长了,我连用嘴怎么说话都忘了,和人说话很费力” (一网友告白),2、人际关系障碍 “国际互联网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斯坦福大学,偌曼尼教授) (1)网络孤独症 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 (2)人际信任危机 (3)各种交际冲突,3、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障碍或多重人格障碍等 (1)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 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 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2)攻击型人格障碍 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 分被动与主动攻击型人格。 情绪急躁易怒 ;性格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行动反复无常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 ;冲动的动机形成无常。(反社会人格) 网络匿名性;网络暴力游戏,(3)“数字化”人格障碍 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心和敲诈等心理,4、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分为三类: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其中大多数是指各种性变态。 青少年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对性的理解模糊,自制力缺乏,加上我国当前性知识和性教育渠道不通畅,致使很多青少年沉迷于黄色网站。,(二)自我认同失败,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 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三)情感问题,网恋、失恋、多角恋等 “见光死”现象 网络情感犯罪,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 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利用网络交际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四)安全问题,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1999年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指出,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的比例约为6%。 一项对广州市5所大学1568名上网学生的调查发现,6.34%的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约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查,发现有6.4%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而民盟北京市委2000年提交的一份名为5电子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报告中称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高达14.8。,四、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1、年龄: 国外网络问题人群集中在20至30岁之间,而中国则集中在15至20岁之间。 2、成瘾类型: 国外过度使用网络的主要问题在于信息下载、网络通信、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网上色情信息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超过了其他问题的总和。,中国特色的网络成瘾,四、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网络成瘾术语的使用 网络成瘾的概念、特点及诊断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风险因素分析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一)网络成瘾术语的使用,1、网络成瘾的概念 (1)Goldberg在1994年的一个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互联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1998年Goldberg提出了IAD的科学概念,主要是作为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认为它是缓解压力的方式。 (2)Kimberly Young提出“问题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认为PIU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即PIU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3)Davis 使用“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提出了认知行为模型,强调非适应性认知与心理机能障碍对PIU的影响,并且将PIU分成一般型和特殊型。 (4)Hall和Jeffrey提出用“网络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 他们认为网络行为依赖其并发症包括有意志消沉、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它是生活中的一个良性问题,可弥补在生活其它方面缺少的满意感,IBD仅仅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付风格,可以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加以纠正7。 由于IAD提出的时间早,为更多的人熟悉了解,因此一直沿用到现在,为大多数人采用。,从临床角度来看,IAD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受损的现象 。,Grohol与Kiseler就认为不能够通过过度的互联网使用来判定互联网成瘾的存在 。,2、网络成瘾的特点,突显性(Salience) 情绪改变(Mood Modification) 耐受性(Tolerance) 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s) 冲突(Conflict),3、网络成瘾的诊断,Young是最早设定诊断标准的人 1、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 2、为了达到满足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 3、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 4、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 5、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 6、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 7、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 8、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情绪的方式?,我国情况:,陶宏开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网络成瘾的10个等级。上网主体只要在5级以上,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8级以上则为严重的网络成瘾 。 台湾学者陈淑惠的CIASR,白羽和樊富珉(清华大学),崔丽娟(华东师范大学)等。,崔丽娟,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中的因素结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