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 说明文重在以事明人 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说明文阅读理解复习,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走近中考,事物性说明文减少, 事理性说明文增加, 科技性说明文增多。,趋势,环境保护 高科技 身边的人文环境。,内容,走近中考,说明方法,词语准确性,说明顺序,段落作用,10/18/2018,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引资料,常考说明文方法,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举例子:列举了_事例,具体真切 地说明了_的_特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列出了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 地说明了_的_特点。 作比较:将_和_进行比较,突出强调 了_的_特点。 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打比方:将_比作_,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_的_特特征(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对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举例子,例如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作比较,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把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进行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比方,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列数字,例如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10/18/2018,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说明文顺序,如何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古今。(朝代、季节、时间) “过后”,“不久”,如何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上下;内外;东西南北中;四周中央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尤其介绍建筑物的结构。,如何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浅深(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 概括具体 一般个别 特点用途 原因结果(结果原因),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试题一: 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其次是采集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还可以通过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问一:本段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一: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问二: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种方法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二:不能。因为文章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试题二: 第一种泪水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的“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第三种眼泪,也是最后一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得到的证实说,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才有。 问一: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一:不能。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二:前二种略,第三种详。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试题三: 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可能死亡。 问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 答一:按照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 问二: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 答二:条理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并列式:,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中具有总提、过渡、总结作用的语句。,说明文语言,体会说明语言 考察方式: 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 达作用。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语言准确性: 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 不能删, 解释原词。(“可能,也许”表推测估计;“大约”表约数,不确定; “一般情况下”表大多数情况下,不排除特殊性; “据说”表听说的,不确定,起限制作用;“几乎”是说非常接近,还未完全达到), 解释文中义。在本文中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 换后(删掉)意思变为,太绝对化了,与事实不符,不符原意。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句中的“极少”能否删去?为什么?,答:1.不能删去, 2.因为“极少”一词表范围小,说明苏州园林使用彩绘很少。 3.如果删去,就表示全部,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 4.“极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 表范围限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 表时间限定:当时、至今、常常 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 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也许,表传闻、不确凿来源 如:据说、传言等,一般答法是:表明下文内容是没有科学依据(确凿事实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有根据、有依据的 如:据介绍、据测定、资料表明等,一般答法是:表明内容是确凿的,有事实依据的(经科学证实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子1:植物花香大多数有益于人类。 答:“大多数”表限定(限定了范围) 表示大部分,并非全部,还有小部分花香不益于人类。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例子2: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运用到几乎所有领域。(可否删除“几乎”一词?) 答:不能删去。“几乎”表限定,表示大部分,说明塑料应用十分广泛,但并非全部领域,去掉则变成全部领域,与事实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意要准确界定 将比例讲出,关于说明语言题型示例:,例子5:这座桥建于公元200年左右。 答:“左右”表猜测估计。 表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可能是公元200年前或后。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6:“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一词可否删去?) 答:不能去掉。“左右”表猜测估计,是“大约”的意思,如果去掉,船的高度就变成刚好10米,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关于说明语言题型示例:,例子3: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 答:“至少”表强调。 表示最少,可能超过2亿元。突出了造成的损失的严重。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4:铅含有毒性。含铅的颜料一定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 答:“一定”从程度上强调了对铅在玩具和炊具的禁用上没有任何例外,突出了铅有毒性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强调一类需写出说明对象,关于说明语言题型示例:,说明文段落的作用,说明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_,示例,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试题一: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皆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米技术,却是顶上工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 问: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联知识的介绍 。,文章的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文章的最后一段在结构上与前文呼应,使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总结全文,使被说明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准确。,引申:说明文题目的作用,交代说明对象; 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吸引读者的兴趣。 注意:理解说明对象既要考虑到事物,又要考虑到事理。,设问句,开头: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说明对象。 文中: 1.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2.承上启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