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指標之分析,科目名稱:課程設計與評鑑 授課老師:詹惠雪 學生姓名:范素惠,壹、前言,課程評鑑乃運用系統方法蒐集資料,針對課程的全部或其中一部份判斷其內在品質(merit)或效用價值(worth)的過程(Glatthorn, 1987; Sanders, 1990); 其核心功能,是對課程做決定:包括開發、設計、修正、改良、比較、評價、採用或捨棄等決定(黃政傑,民76;Eisner, 1979)。,九年一貫課程總綱中的課程評鑑,課程評鑑應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學校分工合作,各依權責實施。 學校部分負責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並進行學習評鑑。 各校應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全校各年級的課程計畫,以確保教學品質。課程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學科教師代表、家長及社區代表等,必要時得聘請專家列席諮詢。,評鑑的範圍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畫、實施成果等。 評鑑方法應採多元方式實施,兼重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並定期提出學生學習報告。 評鑑結果應作有效利用,包括改進課程、編選教學方案、提升學習成效,以及進行評鑑後的檢討。,學校層級的課程評鑑,是指發生在學校層級的課程評鑑活動,是由學校成員統籌規劃,對學校的課程發展過程或課程成品進行系統而有計畫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以診斷學校課程問題,引導課程發展過程,產出優質的課程成品。張嘉育、黃政傑,2001,學校層級的課程評鑑,教育部2001指出,舉凡在學校教育中,一切與 課程相關的活動與事物,都是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 對象,課程評鑑的意涵是:為了瞭解學校組織中課 程發展與運作的成效,透過系統化的程序,進行一 系列檢核的工作或研究歷程,分析課程的利弊得 失,進而追蹤管制,期使學校中的教與學 之間產生交互作用,進而持續發展不斷進步。,學校層級在實際進行評鑑規劃時,,到底是評鑑九年一貫課程的所有學習領域及彈性學習節數課程, 或其中一學習領域課程的一部份內涵(發展過程、課程文件、課程安裝、課程與教學實施或課程結果等的一部份內涵) 或全部內涵, 則由各權責單位依評鑑之目的、時機和相關條件之考慮,自行規劃安排。 理想上,當然宜規劃全部內涵之評鑑,但若受限於各種條件因素,以及考慮評鑑的目的和時機,其實亦可僅就其中的一部份實施評鑑。黃嘉雄 ,民92,除採廣義的課程概念內涵外,亦列舉各主要課程決定層級的評鑑重點,在學校層級方面,課程綱要原則性地規定:學校應負責課程與教學的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此規定,一則再次將學生日常學習成就評量的任務,責由學校及教師辦理,另則提示學校應就學校層級所規劃或運作實施的課程與教學,進行評鑑。,課程發展的過程,依活動性質區分 課程計畫 課程程序課程設計 課程發展課程實施 課程評鑑,學校必須分析情境,界定課程發展目標,擬定發展 計畫。須蒐集資料、文獻探討,診斷學校課程問 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案與策略,判斷課程發展的 優先順序。,學校必須設計課程方案的架構、訂定課程目標、進 行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擬定學習評鑑的方法; 須有充分的資料作為課程決定的基礎,由課程設計 者及學者專家反覆研討修正,試用或實驗,系統化 的課程評鑑。,協調課程實施的問題、蒐集資料、評估學校現況、 觀察實施的過程,以便日後判斷實施對成效的影響。,總結性評鑑,對課程發展過程進行診斷、分析,了解 過程與成效的關聯性,擬定改革方向。,步驟一 溝通宣導 課程評鑑的觀念,步驟二 營造有利的環境 與氣氛,步驟三 確立評鑑目的、 問題與範圍,步驟四 決定評鑑人員、 時間資料蒐集方式 工具、對象等。,步驟五 擬定評鑑計畫, 並檢核確認。,步驟六 推動課程評鑑, 做好課程領導,步驟七 蒐集分析 必要的資料,步驟八 解釋資料、 形成報告,步驟九 出版、傳布 評鑑結果,步驟十一 根據結果,規劃下 一波的課程發展,步驟十 利用評鑑結果、進行 決策與課程改進,評鑑準備階段,評鑑計畫階段,評鑑實施階段,回饋利用階段,學校本位課程評鑑實施步驟張嘉育、黃政傑2001,評鑑規準的意義,規準(criterion)一判斷(to judge)、區分(to separate)和決定(to decide)的意思,係指一種標準,以供做決定或判斷的基礎(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1971,p.538)。 從事評鑑、評估或做決定時預先建立的一套法則。,應用在課程方面,則大多譯為規準,係指課程發展的指引或準則。例如在課程選擇時,課程設計者必須參照內容和活動的選擇規準,做出正確的課程決定,藉以確保課程的均衡。 或在課程組織時,課程設計者也要依循垂直和水平的組織規準,將各種課程要素銜接或貫串成有意義的學習教材(黃政傑,1994a)。,在課程評鑑方面,無論課程發展過程和成品、課程實施和成果,更需要明確的規準,藉以診斷課程的問題和判斷課程的價值(黃政傑,1994b)。課程評鑑規準,係對學校在課程綱要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概念下所發展的總體課程方案,進行問題的診斷或績效判斷時,可資參照的標準。,課程評鑑規準的性質,評鑑規準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1)它是一種榜樣,可做為課程設計者模仿或學習的對象,或課程評鑑者比較優劣的參照。 (2)它是一種規範,說明判斷課程價值的原則。 (3)它是意圖達成的目標或期望水準,可做為檢測課程成品或實施成果的依據。 (4)它是一種量性的指標,也可是一種質性的描述,亦或二者兼具。,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原則,美國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認為優良的評鑑 必須符合1994: 效用性(ut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適切性(propriety):合法、合倫理的,要考量評鑑對象應有的權益。 精確性(accuracy) 此四類屬性亦可做為課程評鑑規準的必備屬性。 啟發性,能夠激發課程發展者和評鑑者去建構自己的評鑑規準,讓評鑑內化為有意義的專業活動。游家政,民9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準建構之原則,黃政傑1987:除了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 客觀性:規準不可用獨斷的方式、應客觀化、建立共識。 周延性:評鑑參照規準的建構,應依照評鑑目的和評鑑主題的性質。 合乎所有利害關係人之權益,須在具備共識、全員參 與、共同對話下逐漸形成評鑑規準與指標的內涵。 評鑑指標是依據主題、目的及功能量身訂做的。,評鑑規準的建立原則,(一)民主共同參與 (二)符合學校情境 (三)提昇學習品質 (四)多元與彈性游家政,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規準與指標之 選用與建構,一郭昭佑2001認為教育評鑑指標的選用方 式,可分下列四種 1.規模指標系統:指標由教育主管機關訂定,學校無選擇空間。 2.借用指標系統: 3.修訂指標系統: 4.發展指標系統:,二游家政2002建議可從 擴散層面:從各種不同來源蒐集資料,利用教育或評鑑文獻所提出的觀點 ,或利用專業團體發展出的規準, 加以綜合歸納。 聚斂層面:經由學校成員慎思和對話的過程,從規準清單中選出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具有可行性的項目。 在評鑑的過程中還要保持適度的彈性,允許增加新的標準(Worthen & Sanders,1987, 211-225)。,學校課程評鑑的規準,一、情境本位 六、橫向統整 二、民主開放 七、意義建構 三、整體規劃 八、真實評量 四、團隊合作 九、能力培養 五、縱向銜接 十、資源整合游家政,民91,學校課程評鑑規準細目的建構與應用,(1)第一個向度是上述列出的10項規準; (2)第二個向度是學校課程發展的過程,分為規劃、設計、實施與成果評鑑等四個階段; (3)第三個向度是學校課程發展的成品,例如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各領域課程計畫、跨領域課程計畫、各年級的學年或學期課程計畫、各班級的學年或學期課程計畫、主題教學活動設計、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學習活動單、評量等。,評鑑規準的建構,資源整合 真實評量 能力培養 意義建構 橫向統整 縱向銜接 團隊合作 整體規劃 民主開放 情境本位,評鑑規準,課程發展階段,規劃 設計 實施 成果,課程成品,願景與目標 總體課程計畫 學習領域計畫 學年/學期計畫 班級課程計畫 等,評鑑的時機,形成性評鑑發生於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主要目的在蒐集課程草案優缺點的資料,作為改進或修訂之用,使課程逐漸改進,趨於完美。 總結性評鑑 發生於課程設計完成之際,主要在蒐集資料,判斷課程的整體效果,作為推廣採用的依據,也可用來判別課程發展的績效,確認課程的價值。,評鑑的資料蒐集及工具,資料蒐集各種課程計畫、方案、文件,宣導資料,會議記錄,教學檔案,研習計畫等評鑑工具檢核表、問卷調查表、觀察記錄表、訪談大綱等,評鑑方式及人員,自評-教師 同儕互評-校長、各處室主任、組長、 其他教師 學生 外部人員-專家學者、策略聯盟學校代表、家長、社區人士代表,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評鑑的規定 瞭解學校本位課程之優點及待改進事項 提昇學校本位課程之品質 建立學校內部評鑑制度 其他,評鑑目的,課程發展計畫和過程 課程方案 課程實施 課程成效,評鑑的範圍與對象,分析,教育部學校層級課程自我評鑑指標落實的可能性、與改進的空間,結語,進行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時,應先注重釐清與溝通教師的觀念,進一步激勵教師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實際從做中學中累積經驗,培養評鑑的知能,使評鑑成為學校課程永續發展的機制,方能有助於學校課程發展的改善與品質提升。對於學校課程評鑑規準的研訂,教師必須扮演研究者、建構者與修訂者的角色。 心中有學生、腦中有專業、手中有專業。,張育嘉(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落實與永續。教育研究月刊,88,35-44。 張嘉育、黃政傑(民9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4卷2期,pp85-109 郭昭佑、陳美如(民90)。課程評鑑指標建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觀點。第三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課程改革的反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97115)。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詹惠雪(民96)。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理念與實施。二重中研習資料。 游家政(民9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規準。歐用生、莊梅枝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306317)。台北縣:教研學會。 黃嘉雄(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課程評鑑理念分析。 方育隆(民93)。課程發展與設計。高等教育出版,p250-315。 陳美如(民9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之研究。國科會89年度專案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413-H-081B-003。,參考文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