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5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铁路旅客站设计,类型、规模与设计要求,规模,设计要点,确定规模,根据规划选址 体现城市及地区特色 合理组织流线 以方便旅客为原则 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符合相关现行规范、标准、规定,铁路旅客站的基本类型,站前广场,功能组成,站前广场 站房 站场设施,站房,站场,铁路客运站功能组成,总体流线分析,a 三段水平流线模式,b 水平垂直综合流线模式,c 垂直流线模式,广场,广场,广场,站房,站房,站房,站场,站场,站场,站房,房间组成,流线组织,基本流线: 旅客流线 行包流线 站前广场的车辆流线,流线的组织原则以进站和出站分开为基本原则; 人车分流; 一般旅客要与贵宾、专用旅客适当分开; 职工出入口与旅客出入口分开。,流线设计要点:分清进出站的顺序,做到流线简洁、通顺,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迂回,力求缩短旅客的流程距离。,广 场,贵宾,母子,军人 团体,普通,中转,市郊,行包,售票,入 口,候车,检票,基本站台,旅客跨线,中间站台,贵宾,专用候车,行包跨线,广 场,出 口,检票,基本站台,旅客跨线,中间站台,行包,行包跨线,普通,中转,市郊,贵宾,进出站旅客流线系统总体分析,到达车流,始发车流,流线组织与功能关系,普通候车室,普通候车室的设计要点: 候车室是站房的主体部分,位置恰当、流线合理、环境舒适安静。 就近设置饮水处、盥洗室、厕所等服务设施。 分区:安静候车区(设座椅)、检票列队区、通行区及服务设施区。 合理布置分区,避免干扰。 高架候车室应设电梯。 候车室不易设计成套间和袋形空间。,普通候车室的功能分析,服务设施,座椅 休息区,列队 交通区,检票口,广场,广厅,售票,候车室的容量和面积,候车室实例分析,在候车室内横向分区布置座椅候车,旅客交叉较多; 分散检票有利于人流疏导; 对广场开口较多,候车室易受干扰。,集中检票容易发生干扰,并割断旅客交通与视线,既有纵向座椅候车列队,又有并行的纵向列队,方便灵活。,候车室内纵向布置座椅,候车列队一致,旅客稳定; 有自检票口内直通广场之通道,增加了管理灵活性。,纵向候车列队一致; 检票后旅客转换方向下达站台不便。,广厅与候车室在同一空间,适用于小型站房。,候车室不能目视检票口,专用候车室,专用候车室设计要点 一、母子候车室 应设置单独使用的饮水、盥洗、厕所单元; 应为儿童创造睡眠及游戏条件; 应靠近站台并设有单独使用的检票口; 细部设计应考虑儿童安全。,二、贵宾软席候车室 应设置单独检票口,并应直接通向站台与广场; 必要时可设置专用停车场; 应设置单独使用的盥洗、厕所间; 应设置服务员室及备品间; 候车室宜分成大、中、小不同房间。,三、军人、团体候车室应设置单独进展检票口,其他设施可共用。四、长时间候车室 具备住宿条件,具单独使用盥洗、厕所设备; 尽可能减少噪声干扰。,售票处,售票厅的设计要点 最高聚集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站房可设独立售票厅; 售票厅的售票台前应有足够的列队长度; 售票厅出入口人流路线不应穿越列队; 售票厅内应设计出用于悬挂公布旅客须知的各项铁路运营图表的墙面; 中型以上站房售票厅,在售票窗口前应设1.1m高的导向栏杆。,售票厅的位置选择,行包房,行包房功能流线分析,行包作业程序,发送行包,到达行包,中转行包,开票,过磅,收款,存放,站台装车,卸车,存放,验票,提交行包,卸车,倒换站台(或入库),站台,装车,雨棚,在大、中型站,旅客及行包经常通行和聚集的站台应设置雨棚。 站台的高宽确定:最大限度的遮挡,同时考虑采光要求和高宽比。 考虑站台上时钟、广播站、照明设备、站名灯、指示牌等的位置。悬挂物下端距地面3.00m为宜。,雨棚的一般形式:,单柱式 双柱式 跨线式,站前广场,站前广场的设计要点: 广场形态应与站房、人流、车流协调,与城市整体布局协调,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人流、车流不得交叉,各种不同车流避免冲突,过境交通不得穿越广场。 广场内要求选择恰当的人行活动平台,以使广场空间与流线组织各得其所。 注意美化环境,适当安排绿化,方面旅客休息。 功能分区明确,停车场地要适当分隔,全面考虑发展问题。 要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与特点。,站前广场的组成,广场,站 房,站房 平台,邮电,中转 交通,长途汽车,公交车站,停车场地,旅客活动地带,地铁车站,绿 化,休息廊,交通区,人行地下通道,小汽车,出租车,公交车,货 车,非机动车,服务设施 及其他,商店,餐饮,百货,娱乐,旅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