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双流中学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历史试题(学生版)一选择题(共 12 题 每题 4 分 共 48 分)2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25、唐朝时,所有诏敕既须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共认,后盖政事堂印。宋朝台谏制,“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其他权臣以纠正焉,由此可知唐宋时期。A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B政事堂形成民主政治雏形C皇权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 D已有了权力制衡分权机制26、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 内,肃于公府” 、 “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 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27、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 “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且因随奉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28、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 “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9、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 “执奏” ,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30、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31、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 ”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农民的人身依附逐渐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32、(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33、北宋李觏明确指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言” ,他还批判孟子“何必曰利”的说法太偏颇。王安石也反对以往儒者“耻言理财”的旧传统。苏洵也主张“徒义”是行不通的。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孟子的学术和社会地位降低 B.政府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D.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34、19 世纪 60 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注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35、蒋介石说:“所谓抗战到底 ,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 ”这表明蒋介石A.与中共主张相一致 B.坚持积极抗战路线C.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D.主张依靠国际力量抗战二非选择题(52 分)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 19 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41、 (12 分)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时间历史资料1878年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1895年“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1895年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后出版译著天演论1912年清帝颁布退位诏书1917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92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41、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12 分)请考生在第 45、46、47、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 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 分) 46、 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 分)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 “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 ,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 , “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 ” “五年一任” ,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 (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 “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7 分)47、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 1914 年到 1918 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 ,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 分)48、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 “笔墨之外有主张” ,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7 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