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单元专项排查练专项排查练(八八)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点拨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才基本建立起来。2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3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4 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确定的路线未得到贯彻执行。( )5 导致 19591961 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 )点拨 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6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点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但它不符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此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拨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8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 )9 经济特区中“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 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方面的表现辨别不清、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掌握不全面、不能全面理解新中国工业经济体制的转变等1 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 。 “这场运动”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 A解析 易错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自愿相结合” “社和社、社和组” 。由题眼可知,材料说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大炼钢铁,追求高速度,这违背了客观规律,排除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具有强制性,不符合“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 ,排除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经营模式,排除 D。2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 30 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 30 多年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答案 B解析 把握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前 30 年即是 19491979 年,后 30 多年即19792009 年。显然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自由的流动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A、C 两项说法错误,D 项与题意不符合。3 下图所示为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 A解析 1960 年工业总产值达 1 650 亿元是由“大跃进”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0 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4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 “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答案 D解析 反右斗争扩大化发生于 1957 年,导致政治建设遭到破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 19581960 年,导致经济建设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 年,导致政治、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故 D 项符合题意。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 “一五”计划、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 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等5 同 1949 年相比,1952 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 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19531956 年三大改造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1952 年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 项错误。6 1956 年 2 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 A解析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 ,是将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6 年 2 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故选 A 项。7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1952 年至 1956 年 4 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 100 项,1956 年到 1957 年有 400 项。1958 年 8 月 1 日开始算起,只用了 40 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 3 406 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 119 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 981 项。这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时间“1958 年 8 月 1 日开始算起”分析,此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题干现象是“大跃进”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因此应选 C 项。8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B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D接受了苏联失误的教训答案 B解析 从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可以判断出。20 世纪 60 年代“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生产落后。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9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 ”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答案 C解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张适当调整工资、集体福利,反映了对消费的重视。这是吸取了对苏联模式中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的教训。故 C 项正确。10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横额:“社会主义好!” 。 “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合作化运动答案 B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中共十二大是在 1982 年召开的,三十年前分地指的是 19501952年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而三十年后又分地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 B。11下表展示了 1978 年及 1992 年非国有商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非国有商业占工业总产值非国有商业占商业总产值ys197820%10%199252%70%A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中国加入 WTO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从 1978 年到 1992 年,非国有工业、商业占国民经济的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 B 项。A 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 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D 两项错误,中国加入 WTO 是在 2001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12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 ”(据北京晚报 2013 年 3 月 2 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中苏关系恶化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C中美关系正常化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答案 D解析 国家计划委员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落寞说明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项。大题冲关规范练13劳动力的发展状况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厂主不得使用未满 15 岁之童工和女工从事午后 9 时到午前 5 时之工作,工厂主不得使用童工和女工从事危险工作和妨害卫生工作之职责。每周休息一日,工资照付;做工者付双薪。男女同工同酬。1926 年 12 月湖北政务会议颁布的湖北临时工厂条例(1)据所学知识,指出促成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材料二 1950 年到 1957 年,我国城镇人口从 5 756 万增加到 9 949 万,其中,机械增加(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引发的数量变化)人口为 2 545 万,占总增长量的60.8%。19571960 年间,非农业职工增加 2 500 万人,其中 1 950 万来自农村。(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指出其成因。材料三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指出,2012 年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为 81.7%,相比之于 1978 年的 0.2%大幅提高。股份制经济单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私营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均有大量增加。其间,国务院修订公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制定颁发了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劳动保障部公布了工伤认定办法 、 最低工资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1991 年底,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共开办职业介绍所 9 674 所,基本上覆盖了省、地(市)、县(区),并向乡镇延伸。(3)材料三反映了 1978 年以来我国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成就?答案 (1)因素:近代工业的发展;平等思想的传播;劳工地位的提高;地方政府的推动。(2)现象: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成因:工业化;“大跃进”运动。(3)特点:途径多样;保障机制逐渐形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就:改革开放深入;法制建设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