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5页
第2页 / 共165页
第3页 / 共165页
第4页 / 共16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第6页 / 共165页
第7页 / 共165页
第8页 / 共165页
第9页 / 共165页
第10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掌握: 1. 突触的概念、微细结构与分类、传递过程、传递的特征 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概念与产生机制 3. 神经递质的概念,受体的概念 4.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 感觉投射系统 6. 内脏痛的特点 7. 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熟悉: 1. 神经元的功能形态特征及分类 2. 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及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3.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 4. 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5.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的基本过程、反射的分类及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了解: 1.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 3. 慢突触电位 4.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5. 神经递质的代谢 6. 躯体运动的调控 7. 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 8. 脑的高级功能,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体内各器官、系统功能相互配合调节机体与内外环境变化相适应脑的高级功能,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功能,Neuron, nerve fiber,neuronglia 一、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约1011个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一)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结构 1.胞体 soma 细胞核核周胞质 2.突起 cytoplasic process 树突 dendrite 轴突 axon,释放递质,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功能部位 受体 轴丘 轴突主干 突触小体,功能 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 传导兴奋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神经 - 内分泌功能,(二)神经纤维功能与分类,1.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称为轴索(neurite)轴索外面包裹髓鞘(myelin sheath) 或神经膜(neurilemma)构成神经纤维。 2. nerve fiber 传导兴奋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的分类 Classifiction of nerve fiber(1)按有无髓鞘有髓神经纤维 myelin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nated nerve fiber,(2)按电生理特性 A类AA 有髓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AA B类(有髓)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C类(无髓)自主神经节后纤维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3)按纤维直径 类 又分为a 和b , 相当于A 类 相当于A和 A类 类 相当于A和 B类 类 相当于C类,4.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变 V=6D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为0.6,为最适比例 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 温度:恒温 变温一定范围内,与温度正比,NCV检查及临床意义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速度反映髓鞘损伤 波幅反映轴索损伤,(三)轴浆运输 axoplasm trasport 1. 顺向轴浆运输 anterograde axoplasm trasport 快速 借助驱动蛋白 运输细胞器 慢速 借助微丝微管 运输可溶性物质2. 逆向轴浆运输 reanterograde axoplasm trasport狂犬病毒、破伤风病毒,传导冲动 产生功能活动 丧失功能 神经 效应器释放营养因子 影响代谢活动 结构改变,损伤,神经营养因子,损伤,(四)神经营养性作用及神经营养因子,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151012 是神经元的10-50倍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脊神经节)星状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小胶质细胞,特点无突触无动作电位无树、轴突之分,作用 临床意义,1. 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增生:2. 修复和再生作用 老年痴呆3. 物质代谢,营养作用 胶质细胞瘤4. 绝缘, 屏障作用 帕金森病5. 维持细胞外K+浓度 胶质细胞功能紊乱:6. 摄取, 分泌神经递质 亨廷顿舞蹈病癫痫,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联系-突触神经元与效应器联系- 接头二、突触传递突触: 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一)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膜1、结构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 分类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3、 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膜去极化钙内流,促囊泡释放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兴奋性递质对Na+和K+尤其Na+的通透 性增加去极化,抑制性突触抑制性递质对Cl-通 透性增加Cl- 内流超极化,4、 突触可塑性 概念: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意义:与脑的学习,记忆有关 形式:强直后增强 连续强刺激 突触后电位增强习惯化 重复温和刺激 突触后电位减弱或消失敏感化 重复强刺激 突触后电位增强,(二) 兴奋传递方式比较,(三)神经递质和受体特异性 饱和性 可逆性 激动剂神经递质 受体 配体 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无效应生理效应,(一)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 1、概念: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能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受体结合,引发生理效应的物质2、递质共存:同一神经元含有两或两种以上递质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3 、递质代谢 合成胞质中,存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胞,钙内流而触发消除酶促降解、重摄取,(二)受体 receptor1.概念:细胞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生物效应的特殊部分2.调节:改变受体数量及与配体亲和力3.突触前受体:分布于突触前膜,负反馈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对受体的一些认识:1.每种受体都有数个受体亚型 2.有突触前受体,对递质的释放起负反馈控制作用,或易化递质的释放 3. 按照受体的作用机制,将受体分为: 离子通道相耦联的受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三)乙酰胆碱及其受体1. 胆碱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性感觉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梨状区杏仁核海马,2. 胆碱能纤维(周围神经系统)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3.胆碱能受体能与Ach特异结合的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受体(N受体),神经分布 受体 生理效应 阻断剂,胆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碱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能 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神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经,M 副交感(+)一系列表现 效应器 阿托品M 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效应器 扩张 阿托品N1 小剂量节后N元(+) 六烃季胺节后N元 大剂量节后N元(-) 筒箭毒 N2 骨骼肌细胞(+) 十烃季胺终板膜 收缩 筒箭毒,(四)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1.肾上腺素能纤维:以NA作为递质的纤维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脑的网状结构脑桥的篮斑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 (1、2)3. 肾上腺素能受体(1 、2 、3 ),肾上 大多数交感腺素 节后纤维能神经,受体 效应器(+)为主 酚妥拉明 效应器 小肠平滑肌例外受体 效应器(-)为主 普洛萘尔 效应器 心肌例外 1 普拉洛尔 2 丁氧胺取决于受体特性 配体特性器官上受体 分布情况,(五)中枢递质及受体,速激肽 NK1-3 阿片肽 、 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肽 脑肠肽 CCK-B、CCK-A腺苷 A1、A2A 、A2B、 A3 ATP P2Y、P2U、P2X、P2Z,神经递质中枢递质种类多,兴奋去甲多巴胺。 乙酰胆碱谷氨酸,抑制甘氨五羟胺。 外周递质有两样,交感节后为肾上。 其余均是放胆碱,包括汗泌血管张。,三、 反射中枢活动规律(一) 反射过程,(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突触 腱反射 辐散式 兴奋扩散聚合式 兴奋总和环状 后放 锁链状 兴奋扩散,(三)中枢兴奋传播特征:单向性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性,(四)中枢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分类: 侧支抑制 回返抑制意义:不同中枢活动协调 同一中枢活动协调,2. 突触前抑制,结构基础:轴B-轴A-胞C串联突触机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A)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意义: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清晰(感觉滤波),建立在轴-轴突触基础上中间神经元(+)释放r氨基丁酸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对Cl-通透性增加,去极化突触前神经元AP幅度变小,释放递质减少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幅度减小,不易兴奋意义: 调节感觉信息传入,感觉滤波,保证重要感觉信息传入,感觉的产生: 感受器 传入通路 大脑皮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躯体感觉中枢分析,躯体感觉包括: 四肢和躯干浅感觉 四肢和躯干深感觉 头面部感觉,(一)感觉传入通路,1、丘脑前传入系统(脊髓,脑干)脊髓是重要感觉传导通路,脊髓后索主要传导深感觉(肌肉本体觉、深压觉)和精细触觉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主要传导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轻触觉),四肢和躯干浅感觉传导路径:,分成上行和下行纤维,在多个节段换元,轻触觉,脊丘前束,四肢和躯干深感觉传导路径,* 皮肤精细触觉的传导路径与深感觉的传导路径一致,头面部感觉的传入,三叉神经 中脑核 脊束核 换元 发纤维 交叉到 对侧,温觉、痛觉 、 触觉,三叉神经,丘脑腹后内侧核 换元,三叉丘系,大脑皮层 中央后回,由于浅感觉先换元后交叉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换元并交叉。 脊髓半横断损伤:患者出现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浅感觉障碍。,由于痛温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仅在1-2节段换元后交叉到对侧,粗略触压觉在多节段换元后交叉到对侧。脊髓空洞症,病变破坏中央管前交叉时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分离,痛温觉障碍,而粗略触-压觉正常;深感觉正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