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3、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异同:4、春秋、战国变法的差异及其原因:5、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6、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一)选择题1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2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 A奴隶的武装暴动 B平民的武装暴动 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 D诸侯的武装暴动 3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4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大举分封是由执政的周公实施的受封者只能得到土地 A B C D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 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7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A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疆域 B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C井田制开始出现并迅速瓦解 D奴隶地位低下,用于社会生产各部门 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9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王畿之地大大缩小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诸 侯不再朝觐和纳贡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 B C D 1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野心增大 1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错误的一项是 A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B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C是奴隶主进行的掠夺性战争 D在客观上无进步性可言 1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 促进了 民族融合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 B C D 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 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1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 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15战国后期,导致关中平原北部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芍陂 C西门豹渠 D郑国渠 16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出现了精巧漆器 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 技术 已能用曲造酒 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B CD17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B春秋时期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1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重视生产 C农民地位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19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21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22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上文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3墨子、韩非子、商鞅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 治改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B C D2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与屈原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假日。人民怀念、纪念屈原的主要原因是A屈原的遭遇令人同情 B人们对奸臣的愤怒 C屈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D他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贡献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材料一 (管仲初见齐桓公,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疆土。国语齐语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何?履亩而税也。十三经注疏公羊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阶段?(2)材料一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3)材料二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4)材料三所说的“履亩而税”包括哪些土地?(5)材料三实施的意义是什么?27阅读材料: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而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古者圣王为之政,列德而尚贤。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材料二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今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文化请回答: (1)材料一、二各代表哪家学派的思想?(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什么思想?(3)材料二反映作者什么思想观念?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不同?谁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时 代,并加以说明。28阅读材料: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戳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力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也。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即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请回答: (1)材料一中谈到商鞅变法中哪些主要措施?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端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约先秦(约 170 万年前万年前公元前公元前 221 年)年)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并在政 治上保证了井田制。井田制从根本上决定了分封制,一旦井田制瓦解,必然使分封制动摇、 瓦解,而分封制的瓦解又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铁器、牛耕技术的使用使生产力提高,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各国为增强实力都注重发展经济。 农民有了少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使生产积极性提高。 天文历法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结果相同,都是强国打败弱国、 大国吞并小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量;影响相同,都有利于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都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不同点: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霸战争,而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后果不同,前者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而后者则加速了封建制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5、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各种流派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宣 传自己的主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社会动荡和变革促使人们对现实社 会的思考思想基础;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思想家文化基础;各国 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阶级基础。 结束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