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产饵料生物学,课程时数:64学时授课时数:32学时实验时数:32学时主讲教师:赵 文实验教师:刘 青,绪 论,一、水产饵料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水产饵料生物学是研究作为经济水生动物饵料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水生大型植物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水产饵料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及其主要类群的增殖(培养)利用。任务是在学习各类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重要饵料生物的饵料价值和个体生态,并初步掌握其培养(增殖)、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二、研究简史 . 人类在与海洋、湖川、池沼各类水域的接触和利用中逐渐发现和记录了水生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和生活史,首先被注意的的是鱼类和其他大型生物。自娄文豪克(Leewenhoek,1632-1723)研制和改善显微镜后,微型和小型生物才得以深入研究。娄氏本人首先发现轮虫和一些单细胞生物。2. Forbes 在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3. Muller 于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并进行浮游生物研究。 4. 德国学者Hensen 186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 5.瑞士学者Forel于1869年 (F.A.,1841-1912)研究了日内瓦湖的底栖动物早期在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研究中作过较多贡献的还有Sars(1900-) 等等。,三、我国水生生物学发展概况,(一)分类工作有新进展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分类专著先后出版,为我国水产饵料生物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饶钦止等,1955;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 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 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蒋燮治等,1983; 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 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 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 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 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 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二)开展不同水域的渔业资源调查 在海洋方面,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综合调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0年进行全国海岸及海洋资源综合调查等; 在内陆水域方面,50年代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综合考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调查,青海湖调查,80年代初由各省、市水产研究机构和几所水产高等院校协作,对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大水系的渔业资源进行综合调查。 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开展了内陆盐水及其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水产饵料生物的区系和分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生物饵料培养、利用取得成效 在单胞藻培养方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藻种室,可随时为生产、科研单位进行藻类培养提供种源;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固氮蓝藻的培养和在农业、渔业中利用的研究;海南、广东建起了多处螺旋藻培养基地,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育苗生产中;曾被视为害藻的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经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多年研究,证实其为鲢易利用的优质饵料,并在大面积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轮虫培养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引进日本工厂化培养技术后,近年,李永函等利用广泛蕴藏于水体沉积物中的休眠卵,在土池中大量增殖轮虫获得成功,并已在淡、海水苗种生产中,特别是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得到应用。 枝角类作为“鱼虫”,早在我国民间养鱼中采用。十几年前何志辉等从晋南采集到盐水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驯化于海水中,并对其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为大规模增殖作为海水苗种生产新的活饵料奠定了基础。 随着沿海卤虫资源的急剧下降,内陆盐湖资源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上世纪末,由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水产研究所,对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发现有卤虫的盐湖31处,水面1620km2,为卤虫资源利用开拓了新领域。,保 护 生 物 学,参 考 书:,保护生物学,傅之屏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生物多样性科学,陈灵芝、马克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保护生物学基础,Richard Primack、季维智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保护生物学,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保护生物学概论,Richard B. Primack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第一节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第一章 概论,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它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 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问题的学科。,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蒋志刚、马克平认为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两个目的: 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主要关注到四个方面: 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在生物历史上,以前从未出现过有如此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遭受灭绝的威胁; 由于人类人口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人类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也空前严重。而世界上物种丰富的国家,却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贫困国家,危机的症结在于世界财富分配不均;,当今科学家已认识到,许多对生物多样性的胁迫因素是协同性的,例如酸雨、过度采伐森林和捕猎等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出现倍增的恶果(Myers1987); 人们必将逐渐认识到,危害生物多样性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得到的天然物质、粮食、药材、水、空气和其它一切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正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活跃的进行着:,小种群的生存机制 物种濒危灾绝机制 生境破碎问题 自然保护区理论 公众教育 保护法与执法,第二节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荀子也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谓的“一”,就是平衡,天道失去了平衡,就要裂一一天时不正、水旱交回、瘟疫流行。,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2古今诗歌(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热爱大自然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清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人们一提到这篇文字,往往先想到它是书法极品,其实它的内容也很美,它把人们引人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美境之中。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室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描述了田园风光,桃红、柳绿、鸡鸣、犬吠,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是诗歌王国中的无冕之王。李白的诗歌不仅为中华文化增添异彩,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的诗歌为全世界人民所传涌。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先生在李白故里题词说:“对全世界青年来说,李白的精神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这段题词指出了李白精神的现代价值。 读了李白的诗谁都会热爱壮美的大自然,热爱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李白的诗歌就是进行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生动教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以他们的诗歌,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苏东坡的“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3.最古老的政府保护机构和最古老的自然保护法,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保护生物的制度、法令和执行生物保护制度的机构。尚书尧典记述了舜任命伯益担任“虞”的官职,“虞”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机构。泽虞,负责管理和保护湖泊、湿地的动植物;山虞,负责管理保护山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林衡,负责巡视林木,检察护林人员保护森林的情况;川衡,负责巡视河流湖泊;迹人,管理狞猎地区,监督围猎禁令的执行。,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立法的手段来保护动植物的国家。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二)世界范围的起源,在西方耶稣一一基督圣经的传统中,荒野被看成是罪恶之渊或鬼怪出没之处。在欧洲思想中,占优势的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供人享用,而且人类不论如何使用它都是正确的。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快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Locke,1690)。,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了自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自然原始积累政策给予那些享有殖民权的居民获得了财富和利益,而当地人民的需求则被忽视,特别是在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当时美洲、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远后果,不仅在西方,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影响(Primack,1994)。,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0年前或更早的东方学者的著作中已经提出。物种遭到灭绝的可能性已被野牛在1627年从欧洲丧失所证实(野牛BOS primigenius)。波兰政府在1564年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占禁止狩猎,这些保护区是代表人类早期为保护一种动物而精心设立的成果,他们为保存这种唯一残存的野牛-一一欧洲野牛确实做了许多工作,然而保护野牛(现代牛的原种)行动终归在欧洲失败。,在英国,许多在生态上有重要意义的物种大约同时从野生状态中消亡:鹤、鹤、硕鸨、鹗、海鹰、野猪、狼等。其它物种的数量也迅速减少,其中具代表性的是雕的减少。这些惊人的变化,促使欧洲自然保护运动形成,并导致1865年成立公用地、空地、和步道保护协会,1899年成立鸟类保护协会。由于英国的自然环境已被超强度的开发利用,以致于今日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只占国土总面积的不到1%。,三、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概况,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起步较晚,力量薄弱,大多数物种受威胁状态不明,重点保护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蒋志刚等,1997)。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积极努力,在许多保护领域已开始取得了显著成效。,广泛开展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调查工作。国家各有关机构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完成的较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就达近百次,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物种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调查范围和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