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课题:谈中国诗谈中国诗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预习案(第一课时)预习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知识链接 一、 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 鲜明等特点。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 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 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 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 “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 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 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 字内)、中调(5990 字内)和长调(91 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 “套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 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 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 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 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 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 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 “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 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 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 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 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 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预习检测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n) 嫉恨(j) 会稽(hu) 精髓(su) B.颦蹙(c) 内疚(ji) 皮夹(ji) 深挚(zh) C.无垠(yng) 熬夜(o) 瞭望(lio) 混沌(dn) D.桃核(hi) 侈谈(sh) 尽快(jn) 睿智(r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叫嚣 回长荡气 数见不鲜 B.混沌 聊以慰籍 斩钉截铁 C.亵渎 卧薪尝胆 必恭必敬 D.寡陋 惊天动地 义愤填赝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 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 2-6 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第 2 自然段: 第 3 自然段: 第 4-5 自然段: 第 6 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 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 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探究案(第二课时)探究案(第二课时)一、拓展探究一、拓展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 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 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 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_ 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 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 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_ _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_ _ 学习小结_ 二、达标检测二、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 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观沧海见课本 P53 致大海(节选) 普希金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 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 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服, 就会沉没多少渔船。_ _ _ 三、拓展延伸三、拓展延伸(2010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 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 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 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 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 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 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 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 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 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 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 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 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 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 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 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 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 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 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 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 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 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 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 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